公共雕塑與城市建設的新思考
文化論壇
作者:賁琦
摘 要:城市建設發展迅速,但是在城市建設規劃當中往往都是隻注重實用性,而忽略掉公共雕塑在城市建設中的重要性,我們要靜下心來,仔細思考,讓公共雕塑回複其應有的生機,全麵提升我們的生活空間。
關鍵詞:城市建築;公共雕塑;完整規劃;城市活力
伴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現代化城市被規劃和建立起來,在注重城市使用價值的同時,人們對城市整體規劃的要求也隨之有所提高,希望城市規劃能更好的反應城市形象和文化底蘊,想要達到這些要求就不得不提到公共藝術,而共公雕塑是公共藝術當中最適合表現的一項。西方許多國家已經把公共雕塑納入到整體規劃當中,如今已經形成體係,在我國在這方麵還有所欠缺,所以我們靜下心來進行新的思考,讓共公雕塑回複活力,很好的同城市建設結合起來。
國外公共城市雕塑與城市的發展現狀
西方國家從早期的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對公共雕塑有所注意,主要是為了祭拜和儀式作為輔助工具出現,但是還沒有同城市建設結合到一起,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公雕塑開始為宗教和政治服務。在近代,西方城市雕塑有了極大的發展,是城市的重要景觀,在作品的藝術水平和整體規劃方麵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在設計與規劃中是與建築物一樣,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同建築及周圍空間緊密結合與整體氛圍相匹配,有文化沉澱的厚重感,這主要是受到了西方提倡的“民主、人權、平等、自由”等思想的影響。
我國的公共雕塑與城市發展狀況
中國的雕塑史究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久遠的原始社會時期,而這一時期的雕塑主要是為生活用品而非藝術品。隨著城市的出現,也產生了最早的城市雕塑,如最路標、圖騰等。進入封建時期,城市發展進入了一個鼎盛時期,那時的中國城市雕塑大多是為帝王將相和皇親貴族服務的,多應用於上層統治階級的皇家陵園內外、生活器具以及裝飾物品,或者置於帝王將相陵寢中為其歌功頌德,方便後人瞻仰,或者置於廟宇之中,用來祭祀和拜祭[1]。隨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日本的侵華戰爭,我國公共雕塑作品遭到嚴重毀壞,所剩無幾。戰後伴隨著經濟的複蘇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西方雕塑藝術被引入國內,城市雕塑建設工作也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但是我國的公共雕塑作品多是一些安置在廣場中紀念碑式大型公共設施雕塑,在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卻很難見到。
問題思考
城市中公共雕塑設置很少,即使有也存在諸多問題,作品的設計思路、材料運用、語言的設計等因素同周圍環境不相適宜,在城市建設中缺少生活公共空間安置雕塑作品的規劃與設計,使城市建設與公共雕塑的設置相分離,使的公共雕塑遠離人們的生活。
我國目前在日常生活的公共區域的雕塑作品為數不多,且不能與周圍城市建築以及生活環境相匹配,而在新規劃城區中亦很少將公共雕塑的規劃列入其中,隻重視了城市建築的使用性,而忽略了人們的精神需求。目前城市中公共雕塑題材多選為傳統內容,許多雕塑家依然抱著傳統題材不放,作品已經和當今的城市建設不相匹配;製作的工藝粗糙,一些不知所謂的“抽象作品”大量產生。當大家發現城市公共雕塑是一塊肥肉的時候,一些非專業人事遍蜂擁而至,如包工頭、大小相關的分管官員以及一些裝修人員的都想要分一杯羹,致使雕塑作品缺乏美感,更無寓意,大大的降低了城市的文化層次;照搬摘抄西方作品,原封不動地把歐洲傳統雕塑等比放大後進行安置, 想借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實際上不但沒有提升,倒起了反作用;公共雕塑的設計與製作得不到相關領導的重視,雕塑家意識得不到展示。經常有領導不顧雕塑家的建議,隻按照自己的意願隨便蠻幹,同時國家的相應政策和資金在中途被挪用和節流,得不到真正的落實,作品粗製濫造,質量極差;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城市規劃當中缺少公共雕塑放置的設計,構建的時候隻考慮到實用性,缺少人文方麵的思考,不能將藝術和生活完美的融合,使藝術逐漸遠離人們的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