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現實

卷首

在國慶檔這幾部話題電影中,《親愛的》最有示範意義。

誰能想到,這麼一部接地氣的純內地範兒的電影,卻出自於一部香港導演之手。這真是一個讓人汗顏的事實,當我們有些導演還在各種胡鬧胡搞時,陳可辛卻克服了對於一個導演來說最困難的文化隔閡,拍出了一部完全看不出港味的電影。我們得向他致敬,因為這首先說明他的勤奮,他並不滿足於像有的港片導演一樣濫用自己的信譽和能力,他不懼於向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掘進。另外一點,你得佩服他的藝高與膽大,他選擇了“打拐”這樣一個看起來並不商業的題材,這對於安全至上的商業電影規則來說,顯然是一次冒險,而這也是影片最厲害的一點,它在商業與作者性之間有著妥帖而自然的平衡。

它顯然深知那些打拐故事背後的催淚潛力,但它在好好地運用這些素材的同時,卻並不止於此,整個後半截的故事反其道而行之,講述了一個讓你無法心生恨意的人販子的妻子的故事。這對於一部主流電影來說,顯然有著一定的風險性,主流觀眾還是需要清晰的善惡是非,而這部影片卻誌在打破這一點,它想說的很明確:好人的對麵不一定是個壞人,也許是另一個有著自己困惑的好人。或者說好壞實際很難說,往往取決於你的立場。比如黃渤尋人視頻裏提醒人販子不要給小孩吃桃子,而後來人販子養母趙薇也對他說了同樣的話,親情的偉力,以及世事弄人的荒誕在這一瞬間讓人五味雜 陳。

但這不表示它中庸,它隻是想拍出這個社會的更多側麵,它表現起人性的黑暗時,有著看透世事的冷若冰霜。當騙子追著黃渤,黃渤以命相拚都不能自保時,你能看到人性的粗糙與黑暗,黑到讓你窒息。

它還拍出了人與人理解的不可能。當心理醫生對著失去孩子的郝蕾侃侃而談時,郝蕾問你有孩子嗎?醫生說有。郝蕾回答說:但你沒有丟過孩子。你也許能體會到別人很痛,但那種痛的烈度卻隻有當事人才能真正體會,而這一點區別,讓任何說教與勸諭都顯得虛偽和無能為力。也是基於這種認識,它對官僚機構的冷漠有著入木三分的描述,那個彬彬有禮地向張譯索取失蹤孩子死亡證明的辦事員,他越客氣,越顯示了機構對於個體痛苦的無法感知。

它也沒有一個理所當然的大團圓結局。趙薇得知自己懷孕後由錯愕到痛到扭曲的哭泣,與她的養女在孤兒院悲傷守望的鏡頭對剪,是影片中最黑暗的一幕,現實的荒誕總是讓人猝不及防,讓你所有努力付諸東流,逼你走進了一個進退維穀的境地。

它還有著國慶檔最為豐沛的表演,特別是黃渤,他這張並不好看甚至是粗糙的臉,一旦運轉起來時,就有著讓人心碎的魅力。當他找到孩子,孩子卻在派出所讓警察抓他時,他在樓梯的哭戲讓人叫絕,那是一種痛到肉體的痛,那種近乎嗚咽的嗓音是一個溺水的人本能的呼喊。

這部電影,顯示了豐富與純粹,細節與主題的統一,顯示了對觀眾與自我表達的雙重尊重,它沒有任何生澀或者藝術腔的表現方式,但在那種流暢之中,現實的重量以及無解卻像山一樣砸在你的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