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源頭就注定的票房敗局(1 / 1)

從源頭就注定的票房敗局

觀點

作者:梅雪風

《黃金時代》的票房失敗,成了各種觀點爭戰的沙場。這裏麵,當然包括觀眾水平不夠論,有評論說這部電影是“檢驗文藝青年”真偽的試金石,編劇李檣顯然也持此觀點,麵對媒體提出的影片沒有高潮的質疑,他的回應霸氣十足:“看完幾天後縈繞在心頭的才是最高級的高潮”。還有營銷策略失敗論,這種論調大體上是說,影片本身已經夠高大上了,營銷還這麼不接地氣,自然票房會滑鐵盧,正確的應該是把《黃金時代》拉下神壇,比如後期營銷中的“想××,就××”的海報,包括與杜蕾斯合作的避孕套,搞這套才是王道。當然還有片長論,三個小時的片長成了罪魁禍首,因為影院經理是唯利是圖的,他們不會為了情懷去犧牲自己的票房,因為排兩場《黃金時代》的時間,夠排三場《心花路放》或者《親愛的》,更何況,後兩者的上座率都比《黃金時代》高。

這些觀點,都有一個假設,就是本來《黃金時代》的票房是可以很高的,但因為各種條件沒有達到。但對於我來說,答案是相反的,這樣一部電影票房低是正常的,高反而是個意外。因為類型本身決定了票房的潛力,一部動作片或者喜劇,天然決定了它有著數億甚至是十億的票房潛力,在這時,電影本身水平高低,或者營銷的優劣,才會起到顯著的作用。而《黃金時代》的電影內容和結構,決定了這就是一部實驗性的小眾電影,相較對大眾類型電影的處處為觀眾著想,它甚至是人為地為觀影設置門檻,這樣的電影,你怎麼能設想它會有《心花路放》這樣的票房呢?就如同以前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叫板張藝謀的《滿城盡帶黃金甲》,根本是一場不存在的競爭,因為《滿城盡帶黃金甲》就是為大眾準備的,而《三峽好人》無論從立意還是手法,都是為知識分子和文藝青年準備的,兩者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

但遺憾的是,我們的創作者或者藝術電影的投資者似乎都沒想清楚這個問題,他們似乎認為藝術片是能有大票房的,特別是當口碑很好時,往往在大腦中將口碑換成了真金白銀。但更可怕的是,在這種狂想的支持下,用一部大型商業片的投資去做一部純粹的藝術片。《黃金時代》就是這樣,如果說投資人隻是基於對藝術的熱愛而有這樣的舉動,我們舉雙手膜拜,在這個拜金年代裏,這是一種高貴的善行,但如果他奢望會有遠高出這種小眾類型的票房來,那隻能說是被衝昏了頭腦。

是不是觀眾的觀影水平高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呢?顯然不,無論是美國,還是法國,最多票房的永遠是《變形金剛》《複仇者聯盟》這樣的片子,而戈達爾、侯麥、拉斯·馮·提爾在商業上永遠都是配菜。當然對於那些大神級人物來說,兩者的界限未必那些明顯,比如《教父》《盜夢空間》之類的電影,它們既能贏得票房,擺到博物館也有足夠分量,但不要忘了,它們骨子裏是通俗情節劇,隻不過創作者用他們的稟賦硬生生提高了它們的境界,而那些純種的藝術電影,卻很少獲得高票房(這個世界還是有奇跡的,但你不能把奇跡當日常)。

所以具體到《黃金時代》,如果從商業來說,它注定就是一個悲劇,它當然有成為一部賣點十足影片的潛力,但主創的純粹或者偏執讓它與商業片基本法則格格不入,而這讓其失去了成為一部賣座電影的可能,至於營銷或者其他,反而隻是執行中的細枝末節。至於影片藝術本身的水準,屬於另一個話題,也許隔一段時間,大家冷靜下來再說更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