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理查德·阿滕伯勒:再見男爵(1 / 1)

理查德·阿滕伯勒:再見男爵

經典

作者:大頭馬

“99%角色都是垃圾”

理查德·阿滕伯勒是三個孩子中的長子,母親是二戰時婚姻輔導會的創辦者之一,父親則是劍橋大學伊曼紐爾學院的教授及萊斯特大學的校長。他自小喜愛表演藝術,在萊斯特大學的文法男子學校念書時便頻繁在小劇場登台表演,這為他進入倫敦的皇家戲劇藝術學院打下了基礎。

二戰時期,他加入了英國皇家空軍,經過空軍訓練後,他被分派到英國皇家空軍電影部門,拍攝戰時的空軍宣傳片《一起飛翔》。

在空軍的這段經曆似乎為他的表演事業奠下了一個基調,1942年他真正開啟了自己的電影事業。在大衛·裏恩和諾埃爾·考沃德執導的戰爭片《與祖國同在》中,阿滕伯勒獲得了其中一個小海員的角色。這部主旋律電影大獲成功。阿滕伯勒因此而開啟大銀幕事業,不過在很多年內,他演的都是諸如懦夫、犯罪分子這樣的小人物,回顧自己早期電影生涯時,阿滕伯勒曾表示“我飾演的99%角色都是徹底的垃圾”。

在1947年的約翰·博爾廷執導的《布賴頓硬糖》中,阿滕伯勒打破了他的戲路。在這部根據格雷厄姆·格林的同名原著改編的電影裏,阿滕伯勒飾演了一個喜愛思考神學問題的犯罪分子平基·布朗。

除此之外,他還一直積極拓展了自己的舞台劇表演事業,他和妻子參與製作的第一版《捕鼠器》成了世界上壽命最長的舞台劇。從1952年到今天,這出戲一直在倫敦的大使劇院上演,成了他固定收入的一部分,甚至解決了他之後拍攝《甘地傳》的部分資金來源。

“算不上是傑出的導演”

1950年代初,阿滕伯勒已經成了大英帝國最令人臉熟的男星之一,1960年他憑借影片《怒而不發》獲得柏林電影節影帝,1963年他還出演了約翰·斯特奇斯的《大逃亡》,開始向好萊塢發展。1967和1968年,他連續兩年斬獲金球獎電影類的最佳男配角。而在1950年代末,他已經成立了自己的影視製作公司,並成功製作並出演了數部電影。

阿滕伯勒的電影總是擁有宏大的曆史背景和嚇人的片長,他曾說:“我著迷於人在必須麵對的重負和困難之下,人類的哪些行為是真正重要的,人該如何處置自己的尊嚴。我認為尊嚴是極其重要的。”而對自己的導演生涯,阿滕伯勒則謙虛道:“從任何意義上來說我都不是個天才,我的學識很有限。對於我認知體係以外的事物我無法控製,這種感覺讓我感到急躁不安。我常常對自己沒有念過大學而感到煩躁。我當然希望聽到讚譽,我是個好的電影導演,但我絕對算不上是傑出的導演。”

晚年的阿滕伯勒坦言如今的電影工業運作讓他感到沮喪,“用激情、創造力和情緒影響一部電影的工作方式已經不複存在。現在的電影工作室對我來說像地獄。”他對電腦特技也心存抗拒,“我不喜歡電影技術的進步,”阿滕伯格曾說,“隻用眼睛看而不走心的東西隻是重複。過去為了戰爭場景我們真的試過在一個銀幕上塞滿40萬人,我相信那是一種真正有質感的震撼。”他一直有個野心—拍攝一部有關英裔美國思想家托馬斯·潘恩的電影,他覺得潘恩是真正的偉人。但是,直到逝世,他也沒有弄到這個拍攝計劃的支持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