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與古緩和關係是奧巴馬試圖重塑美在西半球領導角色的關鍵步驟,在與勞爾握手言和消解古困頓的同時,奧也在美政府來年預算案中做出對中美洲的全方麵援助計劃。而拉美整體經濟麵臨壓力,前景黯淡,亟需美遞來的“橄欖枝”。至於奧氏對古示好而對委內瑞拉示強的做法,更像是在外交政策上令國會安心的平衡手段,生意照做,馬杜羅大可安心。
六、中巴再敘“守望相助”之誼,亞非會議致敬曆史
4月20—21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對巴基斯坦進行了訪問,為2015年習近平首訪。20日,習近平在伊斯蘭堡同巴基斯坦總理謝裏夫舉行會談,中巴確認關係提升為全天候戰略合作夥伴關係。21日,巴基斯坦總統侯賽因向習近平授予了對外國領導人的最高勳章“巴基斯坦勳章”。中巴雙方暢敘友誼,洽談合作,簽署了五十多項雙邊合作文件,涉及交通基礎設施、能源等各種領域,其中半數以上與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相關。中國力推的“一帶一路”構想,在南亞西側獲得大幅推進。中巴合作再創新高,為中巴敘寫“守望相助”、“世代友好”之情誼再築堅實基礎。
4月22日,習近平主席轉赴印尼首都雅加達參加亞非領導人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24日,出席會議的領導人向先賢致敬,再現“曆史性步行”。時光回溯一甲子,由亞非國家發起了第一次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討論亞非事務的萬隆會議,中國於其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中國不僅是萬隆精神的倡導者,更始終是堅定實踐者。此番再次率先垂範,承諾將以實際行動對已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駕馭時代浪潮,中國、亞非與世界攜手打造命運共同體,賦予萬隆精神以新的內涵,合作共贏的前景可期。
七、伊核談判初步框架達成,阻力難消前景難斷
4月22日,伊朗核問題六國(美、英、法、俄、中、德)、歐盟與伊朗在維也納開始了新一輪磋商。這是繼4月2日談判各方在瑞士洛桑達成伊核問題框架性解決方案後,首次為達成全麵協議展開新的磋商。彼時美伊發布了“共同行動”計劃,卻是一份計劃,兩種解讀。其中,就協議有效期、法律約束力、伊朗做出讓步的關鍵內容等方麵,雙方均存在重大差異。
原本看似永遠“在路上”的伊核談判之所以能望見“終點”,是美伊各有所需之故。巴以衝突無解,“伊斯蘭國”壯大,也門戰亂又生,美國急需伊朗協助平息中東亂局。並且奧巴馬希望在所餘任期內,將伊朗核談也納入其外交遺產。伊朗則急需西方解除製裁,解凍資金,恢複國內經濟。但同時美伊談判方都受到國內政治的掣肘和相關國家攪局:奧巴馬麵臨府會之爭、來年大選影響、猶太裔群體和以色列、沙特等相關國家的壓力;而伊朗國內強硬派也對核談非議不斷。4月20日,伊朗外長紮裏夫在《紐約時報》發表了致美國民眾的公開信,敦促美國加強合作並協力推進談判。凸顯外交智慧之餘,也可見談判形勢不容樂觀。
伊核框架協議的達成結束了美伊多年“外交隔絕”狀態,為國際社會所樂見,但核談阻力巨大,障礙難消,令人對6月30日前簽署全麵協議的約定能否如期達成的期待不敢甚高。
(執筆:徐海娜)
(責任編輯:蘇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