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仲一聽,原來是小事啊!當即拍著胸部大叫:“沒問題!有秦某在!包管那些流民一個兩個服服帖帖的!”
張銘笑了笑,和秦仲商量了一下相關事宜之後,秦仲就告辭出去執行命令去了。
張銘看著離去的秦仲,淡淡說道:“聽天由命吧!”
秦仲多少對帶兵多少還有點手段,一聲令下三百多縣兵紛紛出城,組織流民秩序領取救濟。而張銘則編寫了一個救濟方案,交給八大文係弟子出麵處理,也算是為他們累積一下行政經驗吧。
八個文係弟子,其中任伍、趙清二人,由任伍在留縣內拜訪富戶世家,請求其捐出一些糧食應急,並許諾按照捐出糧食的多少,減免在留縣內的商業稅;趙青則是出城,前往各個世家的府中勸說,希望各個世家捐出一部分糧食救濟,並且許諾可以減免今年的賦稅,多捐多減!當然,最後的許諾部分,是對方實在不肯捐獻的情況下,才允許說出來的。
另外六個,則是考察幾個靠近微山湖的小村子的道路情況,準備組織流民修路,並且構建水利工程。按照張銘寫出的方案上麵說的,這個叫做以工代賑。隻是幾個小屁孩覺得這樣有點多餘,這年頭,隻要有活命的糧食可以吃,流民們自當為張銘做任何事情,這般用工錢的方式招募流民工作的行為,是不是太市儈了?
這其實不能怪張銘,以工代賑出現在清朝,因為經過曆史的沉澱,華夏人變得喜歡理所當然地接受官府的施舍,而不去回報,所以出現了這種等價交換的方式。
這年頭華夏人們靈魂未死,就算是賤民,也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對於給予他們活命機會的人,隻要不反朝廷,哪怕是賣身給恩人,也在所不惜的。當然,能維持自由之身,也是大家最希望得到的結局了。隻是如今這個世道,這個結局隻能是一種奢望了。
一切很快按照張銘的計劃,開始進行起來。張銘甚至非常無恥地,找來了幾個留縣的居民,冒充流民到處散布救濟糧是張家自己出的情報,讓這些流民明白,救濟他們的是張家,而不是朝廷。
當流民們捧著手中盛放了稀飯的陶碗,將裏麵的稀飯吃得精光的時候,眼淚已經忍不住流淌了出來。心中暗暗期待,這個縣令老爺,不會僅僅施舍幾天就作罷了。
當一個小屁孩告訴他們,縣令讓他們幫忙工作,以工代賑的時候。他們居然歡呼了,因為他們知道,縣令之所以能夠那麼安排,隻怕是不會施舍兩天就作罷了。
紛紛拿起了縣中分配的工具,浩浩蕩蕩前往施工現場,固堤修路去了。
二萬五千人的隊伍投入到工作之中,微山湖很快就被圍了起來,雖然不算堅固,但抵禦因為下雨而上漲的湖水已經綽綽有餘了。幾條村子的小路,也被用黃泥仔細地休整過一遍。
期間,每人每天兩餐,每餐兩碗稀飯,一天大概消耗兩斤米糧。僅僅十多天,府庫的糧食就告罄了,消耗速度大大超過了張銘的預計。
立刻招來任伍和趙清,詢問各世家的捐糧情況。
誰知道趙清和任伍沮喪地說:“各大世家推脫說家中沒糧,到如今僅僅認捐了二十多石的糧食,不少還是陳糧!”
張銘一愣,猛地喊道:“你們沒跟他們說明年降稅的事情嗎?”
趙青點了點頭,說道:“說了!隻是他們依然推脫說家中無糧,愛莫能助啊!”
任伍此刻‘哼’了一下, 抱怨道:“什麼沒糧!遠遠望過去糧倉起碼有七八個之多!隻是他們知道,師尊處理不了這些流民,仕途就會危險,到時候說不準就不是縣令了。那麼許下的承諾,隻怕下一任縣令不認賬啊!”
張銘聽完,精神變得頹廢了起來,揮了揮手,讓兩個學生退下。
暗暗罵道:這就是世家啊!需要你的時候,你可以是他們的哥們!可不需要你的時候,就好像是遇見了狗屎一般,有多遠避開多遠!
看著遠處的山中,暗暗祈禱:何曼!黃忠!看來果然要依靠你們了嗎?
不管未來如何,張銘此刻感到異常的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