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霸占了洛陽,和曆史軌跡一樣,一開始循規蹈矩,做的一切都符合人臣的作風,沒有絲毫僭越。
張銘已經正式離京,董卓幾乎是在第一時間借劉協之手,頒發一係列關於大漢學術的改革:
首先成立大漢書局,名字很陌生,但用途卻是一目了然。這個機構沒有別的用途,就是吸收洛陽周邊的寒士,當然也在其他地方吸收一些讀書人專職或者兼職抄書。抄寫完畢的書籍,以市場價十分之一的價格出售。
此舉自然是虧本的買賣,還好朝廷宣布書局虧損將由國庫墊付,這才讓擔任書局主管的官員不至於抓狂。
可不得不說降價了的書籍,極大地流傳到了司州、雍州和涼州三地,使這些地方的寒門子弟有了更多讀書的機會。
而負責抄寫書本的工作人員,通過在書局兼職,也可以在讀書之餘存到足夠買書和過日子的銀子。
其次,在太學原有的基礎上,將太學擴建為大漢大學。儒家學派依然是主修項目,但並不排擠其他學派的入駐,並且向大漢各地各學派剩餘學者發出邀請,希望其能入駐大漢大學進行教學。同時,宣布每一個大學生,必須選修兩個副科,否則取消學籍。
地方上,宣布每一個州要有一個州學,每一個縣要有一個縣學,每一個鄉必須有一個鄉學。同時發下指標,要求三州必須在十五年後,地方兒童啟蒙率達到100%,縣學、州學必須每年招收足額的學子入學,否則將影響地方官員的升遷。
最後,取消孝廉製度,延緩五年執行。五年後,每年進行一次公務員考試,地方或者太學院學生可以主動報名參加,通過考試之後,根據成績分配到鄉、縣、州郡、朝堂等地方任職。
這些政策出現之後,引來了大漢士子們的爭議。寒士們看到了可以脫離世家控製的希望,而世家仿佛看到了催命符,避而不及。
第二天便有一個朝臣,在朝上彈劾董卓,說他離經叛道,廢除祖宗法律,此舉置大漢列祖列宗於何處?
最後還痛心疾首地大呼:董卓今天能夠無視祖宗法律,那麼明天豈非無視皇權威嚴。而且賤民得到了讀書的機會,豈不給他們胡思亂想的條件?陳勝吳廣,黃巾之亂可是曆曆在目啊!大漢風雨飄搖,經不起折騰了啊!
或許是觸及到了董卓的底線,結果董卓再次爆發,不聽李儒的勸告,將這個可憐的替罪羊押了下去砍了。然後拿著他的頭顱,對殿中的朝臣大叫:“學術改革,不為董某個人,乃為大漢之千秋萬世,若有妖言惑眾,假借大漢先祖,為自己家族謀取利益者,就如此人!”
就這樣,董卓徹底將全大漢的世家得罪了。原因很簡單,世家為自己家族牟利那是必然的,對家族沒有利益誰還願意當官?孔老二可是說得很清楚了,‘修身齊家平天下’,這家沒有搞定如何幫你大漢治理國家?這不本末倒置了嗎?
說穿了,董卓搞錯了一個問題。不是應該提倡讓天下世家學習比聖人還要聖人的神人,為了祖國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而是應該,將天下世家的利益,同國家的利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一榮共榮,一損共損的最高境界。到時候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世家就會自發地監督其他世家,從而減少以權謀私的情況發生。
隻是說得容易,五千多年來華夏大地上就沒有真正做到過這一點。董卓,也沒辦法,更別說他如今走的,完全是一條錯誤的道路。
不過攝於董卓的兵馬和刀刃,朝臣們沉默了,與董卓的戰鬥也開始從表麵,轉移到了地下。於是董卓驀然發現,自己舉步維艱了。
首先,董卓驀然發現國庫空了,查了好幾次帳,結果都沒有問題,隻能說是漢靈帝時期開銷太大,而且各地天災人禍不斷,所以本來就沒有多少錢,加上董卓幾個措施無不是要用很多錢財才能堆積出效果的,所以轉眼還沒有開始,這啟動款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