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終戰前後散夥走人(1 / 3)

六天大雨,諸侯那脆弱的聯盟就隻剩下了六個諸侯還留在這裏。不過看了看裏麵的構成,卻無奈的發現這些諸侯聯盟完全可以簡化為張袁聯盟,即張銘與袁氏的聯盟軍。

袁術的離職,使得押糧官的職位空了出來,原本大家推薦張瓏擔任的,隻是張瓏以軍糧乃翼州刺史韓馥供應的為由,支持韓馥擔任押糧官,最後韓馥在袁紹同意的眼神中,將這個職位接了下來。

按說雨過天晴,應該是立刻發起攻擊的時候,隻可惜那是理想狀態,現階段而言,還不能實現。

首先,袁紹剛剛收降了不少袁術的部眾,因為想念家鄉親人的關係,這些士卒的士氣非常不穩定,甚至到了就算留守都有可能突然叛變的地步。袁紹想要完全搞定這些士卒,必須派人去南陽,將他們的親屬接到渤海,這又是一項天文數字,尤其袁術答不答應還成問題。

其次,因為雨天的關係,袁紹等人部眾的兵器鐵質部分受潮生鏽,弓弦受潮失去彈力需要暴曬一番。最關鍵的是投石車木質部件受潮變形,會直接導致投射的精準度下降。忙這些起碼也得忙個兩天左右。

最後是最關鍵也最重要的問題:開戰的時候,陣型要怎麼安排?同時,指揮權到底誰來行使;誰都不想當炮灰,也不想當別人指哪打哪的槍,可問題是這必須有一個答案。說穿了,就是一個互相妥協的過程。

互相扯皮了一天多,才稍微將方案商量完畢,帶著有點遺憾但安慰的表情離開了袁紹的帳篷,回去休息去了。

各方麵的事情比預想的更複雜,結果拖到了第三天才開始整兵布陣。還好匈奴那邊和自己這邊沒什麼區別,他們也足足休整了三天才將營內的各項事項搞定。

“那個,伯業(袁遺字)啊!有沒有覺得,對方的氣勢有種凶神惡煞的感覺?我們和他們上輩子沒仇吧?”孔伷顯然感受到了對方的氣勢,身為文人的他還真的不太習慣這種殺氣騰騰的場合。

“公緒(孔伷字),這些胡人不聽教化常年在草原上爭權奪利,嗜血好殺那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你看他們有種殺氣騰騰的樣子,也並不奇怪!”雖說不上為什麼會有種正常感,但袁遺那來自書本或者資料中隊匈奴的描述,好像就是這樣的。

看著前麵兩人在那裏交頭接耳,位於後方的張瓏不由得偷笑:差點將別人的單於給一刀剁了,這樣的情況下對方還不這樣,匈奴早被大漢滅了。

“好了!開戰吧!”袁紹見兵馬已經到齊,陣型也已經組建完畢,就發出了戰爭的宣言。

“盟主,不是應該先鬥將嗎?”袁遺、孔伷和韓馥被安排在第一序列,所以他們當然希望越遲開戰約好,而且在他的認知裏,這開戰之後不是應該都先鬥將的嗎?汜水關是這樣,虎牢關又是這樣過來的啊!?

“伯業!要分清楚,無論是汜水關還是虎牢關,裏麵的士卒扣除掉他們的董軍身份,剩下的就是我大漢子民的身份。都是炎黃血脈,能收編就不要盡屠了。

而相對的,對麵的都是胡人,是異族的兵卒,收降估計是不可能的,白白養著卻有浪費糧食,放回去隻會放虎歸山,幾年後又會南下禍害大漢。所以,對付他們,最好的辦法就是全部殺光!既然以盡屠為目的,幹嘛還要犧牲大將去單挑呢?”袁遺畢竟是袁家人,所以袁紹還是蠻有耐心去說教一番的。

“盟主所言極是,伯業受教!”袁遺當然明白這是袁紹看在袁氏一門的麵子上,才那麼客氣和他解釋的,於是感激地回了一禮。

“客氣的話就不必說了,按計劃行事吧!”袁紹看了看後麵的張瓏,示意袁遺等人行動。

“喏!”袁遺、孔伷、鮑信和韓馥四人應了一聲,各自派遣麾下士卒衝了上去。要說不同,就是四個人裏麵,隻有鮑信是沒有派麾下將領出擊,而是自己帶兵出擊的。

“匈奴蠻子,給你鮑爺去死!”也不管對方聽不聽得懂,帶領著兩千刀盾兵的鮑信朝著匈奴陣營吼了一聲。

“果然是南蠻子呢,不發一聲就出擊了,真沒有教養!”雅各對於漢軍居然不打一聲招呼就派人來攻,心中非常不爽,“別以為我們匈奴就隻有匈奴騎兵,讓你們見識一下我們匈奴的鐵浮屠!”

在這裏要說明一下,連環馬戰術在東漢時期,甚至更早的朝代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兩匹馬中間用繩索連起來,通過奔馳達到絆倒敵人步兵的效果。

至於鐵浮屠一詞是為什麼會出現在這個朝代的,隻能說完全是一個巧合,匈奴人就喜歡用這個名字。

在匈陣營最前麵的匈奴兵隨著雅各的一聲號令,立刻分開一條通道,隨著通道的形成,一支連人帶馬身披鎧甲的騎兵衝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