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出訪地方太學落成(2 / 2)

交割過程非常順利,雙方的感情進一步提升,一頓酒之後,已經到了稱兄道弟的地步。

順利交割之後,張銘委派夏侯惇為守將,曹洪、李典為輔鎮守河內。任命劉馥為太守負責河內的各項改革。

至於王匡,他本人決定退休,不再擔任任何文武職務,下海經商。張銘也給了他足夠的優惠條件,以及經商本金。王匡感恩涕零,但還是厚顏將兒子王恩推薦給張銘,希望能在張銘麾下混個一官半職的,對此張銘也答應了下來。

在河內休息了幾天,張銘也拜訪了各大世家,保證各位的利益並一番警告之後,河內世家已經承認了張銘對河內的統治權。

這其實也是這個時代的特色,皇帝任命你當官你還不算官,地方世家承認了,你才真的算一個官。這個情況日後當然是要改革的,隻是此刻的大環境下,還不適合那麼做。

離開河內,張銘又一次造訪了東郡喬瑁、濟北鮑信和北海孔融。

喬瑁雖然心中有點抵觸,但在大勢所趨之下,隻能乖乖交出印璽,投入張銘麾下,事後進入陳留,擔任中書舍人一職。

鮑信感於張銘為其弟弟報仇之恩,加上北方袁紹的存在讓他壓力倍增,張銘一到便欣然將印璽賬冊一幹物品全部交出。當問及要不要出仕的時候,感歎鮑家子嗣不旺,加上弟弟又沒有後人,所以打算好好回去侍奉老母,不願再出仕。對此,張銘也不勉強他,給了他一些土地和賞賜,並好好安慰了幾句。

孔融也是非常容易就獻城投誠,張銘也北海逗留的時候,也透露出即將建設一個綜合性的大學,希望孔融能夠擔任經史類教授,並任命其為禮部尚書。

孔融也是在了解了一下那個大學的結構,以及禮部尚書的定義和職權之後,欣然拜首,感謝張銘的賞識。

在北海逗留了幾天之後,張銘帶著孔融返回了兗州陳留。看到這個經曆了數次擴張,已經變得不亞於洛陽的大城市之後,孔融不由得感慨,自己沒有選擇錯誤。

回到陳留,張銘在張府休息了三天才繼續工作。一切都在草創之中,所以就算他想偷懶,麾下文武也不會容許。

回來後一個多月,也就是差不多193年五月左右,大漢第一所綜合型公立大學——華夏大學在陳留郊外掛牌成立。

大學分為文科和工科兩個類別。文科涵蓋了:地理、曆史、經文、政治、經濟、社交五大類別;工科涵蓋了:數算、物理、化學、技藝四個類別;

學生主要是各個州郡高中畢業生擇優錄取,不限定主修,選修,隻是規定最少要修習兩門專業。隻要學生願意,能夠安排足夠的時間消化知識,那麼全部修完都可以。

大學畢業後的學生張銘使用了超級大殺器‘分配工作’,在如今各項領域都嚴重缺人的情況下,這個製度起碼可以持續到政治體係大改革為止。

至於各地沒有錄取的高中畢業生,因為已經多少有了一定的能力,在全國各地找份工作養活自己並不是什麼難事。而且每三年(考慮到有些地方交通不便)開一次科舉,擇優選出一部分學子補充進政府部門。

華夏大學的校長,依然是張銘負責擔任,當然隻能算是掛名的那種。真正負責一切事物的是他老嶽父蔡邕,以及兼職擔任副校長的孔融。

華夏大學建立後,第一次高考也順利召開。雖然最終入讀大學的隻有三百多人,不過未來的優良人才這裏麵也有不少。

首推就是小臥龍,因為青州因為張銘的關係沒有發生大規模的黃巾作亂,所以琅邪諸葛家也就沒有搬遷,諸葛亮順利在家族啟蒙之後,在潁川遊學了一陣,隨後沒有南下荊州,而是進入了高中就讀。

當時高中剛剛建立,各項製度還沒有完善,不求要學習夠那麼多年隻求有那麼多學識就能入學。所以諸葛亮在順利考試過關之後,不過九歲的年紀入讀高中。

兩年後將課業全部完成之後,聽說陳留建設起一所大學,並從今年開始有高考,因此欣然報告,而且成功考中了華夏大學。

也因為這個時候他不過十二歲的年紀,所以理所當然成為了華夏大學年紀最小的大學生,這個記錄足足持續了一千五百多年才被一個更天才的少年打破。

和他一樣在未來比較出名的,還有馬良、鄧艾、文欽等未來蜀魏兩國的新星。隻是後來鄧艾和文欽被判斷軍事方麵才華更高,便被送到了華夏軍校進修去了。

至於沒有考中的,雖然心有不甘,但也不得不接受了這個事實。技不如人無所謂,三年後的科舉他們還有入仕的機會。於是紛紛刻苦讀書,爭取三年後獲得更好的成績。

而當這些未來名臣猛將的名字出現在張銘桌上的時候,當晚張銘睡覺都笑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