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劉熙遇刺刺殺幕後(1 / 3)

清晨的太陽再次從東方升起,隨著陣陣雞鳴,神州大地的子民們紛紛走出了家門,為這個月的夥食而努力著。

時光匆匆,三年不過一眨眼就過去了。

大漢帝都陳留的大門緩緩開啟,在城門外等候的商隊樵夫之類踏入了這個神聖的城市。三年前,這裏從一個王都變成了帝都,隻是除了少數人,不少人對這個變化並不滿意。

隻因為它並非魏國帝都,而是大漢帝都。登上皇位的並非已經深入人心的張銘,而是大漢孝興皇帝劉協的嫡長子劉熙。

魏國的子民很不理解,為什麼魏王要如此吃力不討好。明明孫策已經自立為吳皇,而司馬懿更是繼承了秦皇的皇位,為什麼張銘就要將‘前朝’的皇子擁立為帝,而不是自己當皇帝。

隻有真正的世家,隻有那些真正理解帝皇興衰的奧妙之人,才明白張銘那麼做的真正含義。雖不免有點失望,但不得不感歎:張銘是一個聰明人。

民主什麼的大家都在說,但在華夏大地根本不存在真正的民主。帝王永遠都是各個投機者的代言人,什麼時候投機者將華夏搬空,這個代言人的繼承人,將是背黑鍋的最佳人選。

說穿了就是既然已經在大家的頭上作威作福那麼久,也該為自己的所作所為付出點代價了。所謂的父債子償,可不會因為老爹掛掉了,兒孫就能免單的。

張銘要做一個投機者,確保張家千古永存。而不是要當一個代言人,三代而亡。說到底,任何一個人雖然心中都希望,自己能在任上將這個惡性循環徹底中斷,但並非誰都有勇氣,以及能耐可以在自己還活著的情況下,做到這一點。

將希望寄托在兒孫身上?這就有點開玩笑了……

畢竟三代培養出一個真正的貴族那是毋庸置疑的,但三代培養出一個千古帝王,完全就是扯淡。

老百姓不理解就讓他們不理解好了,讓他們為了那最高的位置拚個你死我活好了。真正的聰明人,隻需要在幕後偷笑便可。

鏡頭來到了陳留的市中心,這裏是整個陳留城最中心的位置。

經過了三年的拆遷和改建,這裏已經建設起來了一座大型宮殿,就規格而言絕對不遜色於洛陽或者長安的漢宮。隻可惜在這裏隻住著二十多個人,準確的說是一個三歲大的小孩子,以及五個宦官,與十四個宮女。

這個三歲的小孩自然便是當今大漢的統治者劉熙,他在三年前來到了陳留,他本名當然不姓劉,但為了政治目的,他就是劉協的嫡長子劉熙。隨後他一直跟隨在剛生育不久的蔡琰身邊,蔡琰此刻剛為張銘又生下了一個兒子張昕,剛好有母乳可以供應他。

小劉熙在張銘府上住了一年多,第一聲‘爸爸’是對著張銘叫的。

兩歲的時候,他才弄清楚,眼前的這位並非他的爸爸,而是他的‘臣子’。雖然他一直搞不清楚,‘臣子’到底是什麼東西。或許在他的理解之中,‘臣子’是‘爸爸’的另一種稱呼吧?

在兩歲半的時候,他有了兩個小夥伴。一個就是他的‘弟弟’張昕。而另外一個,則是由身兼‘姨娘’兼‘姐姐’兩個身份趙靈兒,負責養育的張舍的兒子,張銘的孫子張奎。

在他三歲的時候,他第一次來到了皇宮之中。一開始他很高興,他有了一個新的玩耍場所。隨後他哭了,因為他要遠離張銘和張家,隻能和其他十九個陌生人一起居住在這個‘遊樂場所’之中。

他可以發誓,從第二天開始,他就開始討厭這個地方。隻是張銘並不允許他繼續住在張府,隻允許他有空回來張府玩耍。不過名義上不是回家居住,而是‘登門造訪’。

在這個皇宮之中,他明白了許多知識。一些是在張銘的授意下教授的,有一些是自己詢問,並且自己理解的。包括他一直不明白的‘臣子’和‘帝王’這兩個詞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