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天地之始(1 / 2)

第一章 天地之始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能用言辭表述的大道,就不是永恒的大道。能夠叫得出來的相名,就不是永恒的相名。天地萬物未成形的樣子,是天地萬物的元始;萬物本原的命名,是孕育萬物之源。所以常常從毫無目的、無拘無束、尚未成形的狀態,來考察“道”無名無形的玄妙;常常從有目的、受約束受局限的狀態,來考察它有名有形之處的客觀真實。妙和徼這兩個概念,本原相同而名稱不同,共同稱為大道變化。變化來變化去,這是洞察宇宙間一切奧妙的門徑。

【解析】

開篇點出“道可道,非常道”,初步揭示了“道”的真正內涵,道是《道德經》所要講述的核心問題之一,它在天地未生成以前就存在於浩瀚的宇宙中,當天地生成以後,道就在萬事萬物中發揮著自身的作用,貫穿於萬物生成、生長、發展、消亡的始終,作為一種自然規律客觀地存在著。提起道,我們不免會在頭腦中想象它的模樣,然而我們的想象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主觀性,真正的道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它是客觀存在的,但又看不到摸不著,正所謂“大道無形”,我們主觀想象出的道的樣子,不是真正的道。隻能稱得上“名”,“名”這個概念也是不能用語言和文字來描述形容的,語言文字的局限性比想象的局限性更大,如果用語言文字來描述大道,隻能與大道背道而馳。不能用語言又不能用文字來描述大道,那如何才能認識大道呢?我們不得不采用概念和語言,即“有”和“無”這兩個“名”。所謂“有”就是存在的意思,它代表一種正在孕育萬物的狀態,是萬物的生母,即萬物是從“有”中孕育生產出來的。“無”,我們理解為沒有的意思,代表天地還沒有生成以前的混沌狀態,說明天地是從無中生出來的。

所以我們可以將“道”理解為一種“無”的狀態,一種“有”的能力,它的本原是“無”,卻可以生出天地萬物。正是如此,我們可以采取“無”的態度去體認大道的玄妙,大道的原始是空無,我們要想體認大道,就必須拋卻所有的雜念,將自己恢複到毫無思想意識的孩童時期,達到一種完全虛無的境界,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體悟到大道的奧妙和玄機。“無”和“有”是兩個我們必須把握的概念,它們是打開“眾妙之門”的鑰匙,隻有通過它們,我們才能領悟大道的實質。

所謂“恒有”,就是一種永恒的有,也叫“大有”,與此相對應,“常無”就是一種永恒的無,或叫“大無”。我們可以通過這種忘卻自我一切的“大無”,體悟到天地初生時的“妙”;通過這種包容萬物的“大有”,觀察到萬物未生前的“徼”。“妙”,按漢字的組字法,可以拆分為“少”和“女”,少女不但處於妙齡,而且是純真、純潔的象征,這裏用在“大道”中可以理解為天地的本始。“徼”音“交”,取交際、交媾意。交媾生萬物,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在這裏,不論是“妙”還是“徼”都隻是對宇宙大道中的某一狀態的描述,還停留在概念這一層麵上,都是“名”。“妙”在前而“徼”在後,所以概念的“相名”也就不同了,但它們都是由大道生出來的,都是對大道的發展和變化,同稱為“玄”。“玄”意為轉變。變化來變化去,就構成了天地萬物的“眾妙”,這裏的“妙”和“觀其妙”的“妙”本質意義不同,“觀其妙”的“妙”表現的是萬物中的生機,而“眾妙”的“妙”表現的是天地未生前的生機。

回過頭來看原文,我們不難發現,文中著重講了這樣幾個概念:道的概念、名的概念、有和無的概念、妙和徼的概念、玄的概念。這些概念統稱為“名”,借用老子的一句話“名可名,非常名”來說,這些概念並沒有真正地揭示出道的真正內涵,這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任何言語和文字都無法揭示出“道”的真義。我們學習和研究這些概念就是為了更好地理解“道”,它們可以作為理解“道”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