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功遂身退(3 / 3)

商鞅功成不退慘遭酷刑

商鞅變法是中國曆史上十分著名的變法,新法的推行取得了很明顯的成效。當初商鞅到秦國後,通過孝公寵臣景監的引薦,“四說”秦孝公。第一次說以“帝道”,孝公聽得昏昏欲睡,於是責備景監說:“你推薦的人是個狂妄之徒,他講的道理迂闊無用,你怎能向我薦舉如此迂腐之人?”

幾天後,商鞅又說以“王道”,這一次孝公承認商鞅博聞強識,但認為他這次所談的學說不適用於現在的秦國。又過了五天,他又以“霸道”去遊說,秦孝公覺得商鞅的這種學說有實用價值,態度熱情起來。第四次見秦孝公時,他談變法強國之術,秦孝公大悅,連續共談三天而無倦容,最後令商鞅為左庶長,主持秦國變法。

新法的具體內容是改革舊製,以圖富國強兵。但改革舊製就是向整個舊勢力挑戰,必然遭到激烈反抗。商鞅仗恃秦孝公的堅決支持,不顧為此得罪人。

首先得罪了許多說長道短的人。商鞅認為新法公布,他們就應照法行事,而不能議論新法本身,否則將他們從鹹陽銷掉戶口,發配邊疆做戍卒。又得罪了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舊官僚。他們二人攻擊新法,被貶為庶人。又得罪了秦國宗室貴族的許多人,最後得罪了太子駟,為自己準備好了掘墓人。

新法的第一條就是遷都鹹陽,太子駟表示反對遷都,並說變法是錯的。商鞅報請秦孝公處罰太子,因太子是未來的君主,不能施以肉刑,便施刑於太子的師傅,將太傅公子虔處以劓刑(削去鼻子),太師公孫賈黥麵。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姓祝名歡,身份可能是巫祝之官,也被商鞅以非議新法罪名殺掉。

說新法不好不行,要受處罰;說新法好也不行,也要受處罰。新法施行後,有人又來說新法的好話,商鞅又下令將這些人逐出鹹陽,遷往邊城。

新法是富強之道,但商鞅沒有考慮新法發布實施應有個過程,應給百姓一個思想接受和行為適應的過程,而一味嚴酷量刑,甚至稍有觸犯就處死刑。

太子被得罪了,太子師傅受了肉刑;宗室貴戚被得罪完了;一些朝臣被得罪了,頌揚新法和非議新法的許多鹹陽人都被得罪了。商鞅的變法雖然從本質上來說會受到全國百姓的支持,但商鞅執法嚴苛卻使一些百姓怨恨。而且變法是自上而下的,上麵的人,樹敵太多,而他是一個從外國來秦國做官的人,在秦國本無根基,又樹敵太多,凶險在潛伏著。但商鞅對此毫無察覺。

周顯王二十九年,他率兵伐魏,計俘魏將公子卬,大敗魏國。秦孝公論功行賞,封商鞅為侯,將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地十五邑封給他,從此人們稱他商君,曆史上稱他“商鞅”也由此而來。商鞅更是揚揚得意。

就在他被封為侯,食商地十五邑後,一天一個叫趙良的人來見他。這個趙良,原是他的熟人,見麵後商鞅因已暴貴而得意,並表示願意和趙良交朋友,意思是趙良現在可以沾他一些光。趙良苦口婆心勸他要深思禍福榮辱盛衰之道。

商鞅問趙良:“我大治秦國,你不高興嗎?幹嗎還勸我身退呢?”

趙良答道:“一個人能聽相反的聲音才是聰;能正確審視自己才叫明;能戰勝自己才叫強。你決不可因貪名位和追求享樂而絕了自己的後路啊!”

商鞅不聽規勸,反而揚揚自得地擺出自己變法的功勞,並問他與五羖大夫(即幫助秦穆公建成霸業的百裏奚。他原為虞國大夫,被晉俘獲後作為陪臣送到秦國,出走到楚國後又被秦穆公用五張黑羊皮贖回重用,因此被稱為“五羖大夫”)相比誰更有才能。

趙良答道:“五羖大夫輔佐秦穆公成為西戎霸主,但自奉甚儉,暑不張蓋,勞不坐車,在國都內行走不帶隨從和儀仗。他死後,秦國男女流涕,不大懂事的孩子都不再唱歌,這是他施德於百姓的原因。可是你商君相秦後,急功求成,傷人太眾,積怨蓄禍太多。自己又大肆享受富貴,外出時前呼後擁,武士橫刀持劍,儀仗排場那麼講究。”

最後,趙良明白指出了商鞅的危險處境,上麵有人恨你,百姓對你隻是怕而不感激你,你處境危險像早上的露珠一樣,還想延年益壽求長享富貴嗎?我看你還是歸還封地和官爵,到邊遠地方耕田灌園自食其力去吧!如不聽我的勸告,一旦當今君王過世,秦國不知有多少人想抓住你殺掉你,你的失敗身死可翹首而待!但自以為功業成就正在人生巔峰的商鞅哪裏聽得進趙良的話。

趙良的精辟分析很快就被嚴酷的事實證實了。周顯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去,當年的太子嬴駟繼承君位,即曆史上的秦惠文王。他的那位被割了鼻子含恨七年杜門不出的太子師傅公子虔,指使人告商鞅謀反。秦惠文王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魏國。魏國記恨他前番用詭計俘虜公子卬之仇,怎肯收留他,派人將他引渡回秦國。商鞅被魏人押入秦境後,又尋機逃跑到自己的封地商。秦惠文王當年的另一位師傅,即被商鞅處以黥刑的公孫賈率兵來捕捉商鞅。

就這樣,商鞅當初變法時的反對力量一齊反撲過來。商鞅被押到鹹陽後,秦惠文王下令將他處以“五馬分屍”的車裂之刑。商鞅之死有曆史的客觀的原因,但主觀上商鞅倚仗秦孝公一人支持傷人太眾,執法太苛刻,功成後貪戀富貴而不知急流勇退,也是致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