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無之為用(1 / 2)

第十—章 無之為用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譯文】

三十根輻條湊集到車轂的周圍,正是因為它們拱成一個空殼,才成就了車的用途;糅合黏土製作陶器,正是因為它的中心是空的,才成就了容器的用途;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正是因為它的中間是空的,才成就了房屋的用途。總而言之,“有”可得利,“無”可為用。

【解析】

這一章老子講的是“無”和“有”的辯證關係問題。“無”和“有”相互矛盾,而又相互依存。沒有“無”也無所謂“有”,它們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必須明確指出的是這裏的“無”和“有”和第一章講的“無”和“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範疇。

老子舉了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車輪中間空無,可以用來放車軸,從而發揮車子的功用;瓷器中間空無,可以用來盛東西,從而發揮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間空無,可以用來住人,從而發揮了房子的功用。

同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老子通過這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個物體,它有形的地方隻是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設置的便利而已,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虛無的地方。他把“無”作為主要對立麵來考察,這具有很大的片麵性,如果沒有車輪、瓷器、房子這些有形物體的存在,中空的“無”在哪裏存在呢?它又如何發揮作用呢?所以片麵強調“無”的作用是不合理的。

雖然老子把“無”作為主要對立麵是片麵的,但就老子對“無”和“有”的辯證關係的整體而言,這一思想體係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把“無”當成“有”,為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煩惱、憂愁,比如有人幻想自己抽獎中了五百萬,原本是窮光蛋的他,不知道該如何利用這筆巨額財產,他躺在床上苦思冥想,太陽爬上了山他毫無知覺,別人都去辛苦開墾荒地掙錢謀生去了,他依然躺在床上,沉浸在自己美麗的幻想裏,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他依然像做美夢似的躺在床上不願起來,最後他餓成皮包骨頭,一點力氣也沒有了,直到臨死前他還在幻想:我的烤鴨該上桌了……

在現實生活中,有像上麵說的“無”中生“有”的幻想家,也有不知道如何正確對待“有”的人,而且這種人不占少數,我們大多數人都會犯這樣的錯誤。對於我們自己擁有的東西,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呢?我們應該始終保持虛無的態度:做到“有功”而不自居;“有才”而不自傲;“有力”而不亂用;等等。“有”和“無”是互相轉化的,我們擁有的東西也會瞬間化為烏有,隻有保持虛無的心態和境界對待自己擁有的東西才能真正地擁有它們。

【智慧典例】

經商之道

彭鴻斌利用“市場空白”賺取財富

被譽為中國大陸木地板大王的彭鴻斌先生,就是一位極善於利用“市場空白”來積累財富的商界英傑。據國家統計局1999年4月發布的統計數字表明,1998年,木地板銷量第一位的品牌是“聖象”,它的生產經營者便是彭鴻斌。

彭鴻斌是怎樣利用“市場空白”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的呢?彭鴻斌原先在外交部供職。1993年4月,他作出了一個讓人驚訝不已的決定:辭職下海經商。1995年5月,他自費去歐洲進行商務旅行,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市場空白”。

在德國,彭鴻斌終於逮住了這樣的機會。德國人素以作風嚴謹而著稱於世,他們生產的“強化木地板”的產品令他眼睛一亮:它取材於天然林木,經過當代最先進的工藝加工製作而成,是當代最新的環保型高科技產品。彭鴻斌一見到這種木地板,馬上被它迷住了,於是,當即決定深入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