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笑口常開,心情愉悅(1 / 2)

五 笑口常開,心情愉悅

原文

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論語陽貨》

譯文

魯國人孺悲要見孔子,孔子推托有病拒絕。傳命的人剛出房門,孔子就取下瑟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聽見。

闡釋

那年,孔子追隨被廢黜了王位的魯昭公到了齊國,這時魯昭公已被齊景公封為乾侯。君臣見麵感慨萬千。

孔子在齊國聽到了一種叫《韶》的古樂,非常喜歡,竟然三個月不知道肉的滋味,他說:“沒有想到音樂可以好聽到這種地步!”他還與齊國的樂師大談音樂,並向樂師學習《韶》樂。

孔子在齊國落難,毫無快樂的理由,但他仍能吃肉聽歌,快樂無窮,這不免使筆者想起這樣一件事:

鬢發斑白的影壇老將雷利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走上台來,很艱難地在台上就座。看到這樣一個老人,讓人很自然地為他的身體擔心。

所以,主持人開口問道:

“您還經常去看醫生嗎?”

“是的,常去看。”

“為什麼?”

“因為病人必須去看醫生,這樣醫生才能活下去。”此時台下爆發出熱烈的掌聲,人們為老人樂觀的精神和機智的話語喝彩。

主持人接著問:“常去藥店買藥嗎?”

“是的,常去。這是因為藥店老板也得活下去。”台下又是一陣掌聲。

“您常吃藥嗎?”

“不,我常把藥扔掉,因為我也要活下去。”掌聲。

主持人轉而問另一個問題:

“夫人最近好嗎?”

“啊,還是那一個,沒換。”台下大笑。

看看我們身邊所熟悉的、擁有快樂的人,他們並沒有什麼特別值得快樂的理由,但他們似乎隨時都可以找到歡愉。

無疑,孔子就是一個善於製造快樂的高手。

據《論語陽貨》記載:

魯國人孺悲要見孔子,孔子推托有病拒絕。傳命的人剛出房門,孔子就取下瑟邊彈邊唱,故意讓孺悲聽見。

孔子“取瑟而歌”,是向孺悲表明他不但沒有生病,而且活得很好,就是不想見他。

嗬嗬!孔子是個內心熱情的人,也是一個風趣、搞怪的人。終生懷抱理想的孔子,四處碰壁,但總能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來,時不時讓自己,也讓身邊的人快樂一下。

事實上,快樂不用特別的理由,快樂就在我們的身邊,其關鍵就在我們自己。一旦我們開發了快樂的源泉,不但自己可以隨時取用,也可以與他人分享。

養生之道

唐代散文大師韓愈說過:“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內心的快樂,才是千金難買。凡是希望長壽者,平時就應加強自身道德素質修養和心理素質修養。鍛煉自己的性格,養成情緒穩定,遇事不動肝火,不生悶氣,精神愉快,性格爽朗,生活充實,忠厚待人,寬宏大量的良好樂觀主義精神。整天生活在快樂的氛圍中,才能使你的青春常駐,健康長壽。

自得其樂

社會競爭的激烈,人際關係的複雜,七情六欲的紛擾等都會使心理情緒惡化,故要善於調節心理。要有一個良好的健康心態。做到興趣廣泛,增加閑暇時間,使自己有更多的時間去做喜歡的事情。譬如練書法、繪畫、聽音樂、下棋,以及到戶外進行體育鍛煉、散步、打太極拳、跳舞等活動,促進思維,健腦強身,忘憂除愁,增添樂趣。隻有這樣才能使自己經常處於一種快樂的狀態中,才能更好地維護健康,使自己感到精神上的享受和生活上的充實。

知足常樂

人貴有自知之明,在事業上的追求可以永無止境,在物質生活上卻要知足。幸福是一種感覺,而且往往和金錢的多少沒有直接的關係。如追求享受和貪圖名利永遠沒有止境的人,活得太累。人生在世,應得的權益要爭取,身外的名利要放棄。千萬不要自尋煩惱。要懂得有的東西得到是福,有的東西得不到也是福。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知足者日日神仙,不知足者天天身陷苦海。隻有做到不奢求,不高攀,不爭強好勝,不過分苛求自己,不貪得無厭,凡事想得開,看得穿,淡泊名利,安於清貧。坦坦蕩蕩,心情舒暢,順其自然,才能獲得快樂和愉悅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