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安貧樂道,自樂自足(2 / 2)

在孔子看來,在貧窮的境地仍能“安貧樂道”,這才是君子所為。

君子處於貧窮之時,眼中無視權勢、富貴的存在,那是安於貧窮、品質高尚和自我修養非常好的表現,這種人一旦時機成熟,必然能發揮自己的才幹,因為他會牢記貧窮時的感受,能夠忍受貧寒,能珍惜所得到的一切,並知道怎樣去合理地運用。

此外,這種人因為一生都抱有安貧樂道、知足守分、恬淡去欲、樂天知命的思想,所以能在困境中收獲個人精神上的安寧和愉悅。精神上富足安康了,長壽自然也就是信手拈來的事情了。

《菜根譚》中有:“土床石枕冷家風,擁衾時魂夢亦爽;麥飯豆羹淡滋味,放箸處齒頰猶香。”意即,睡的是土砌的床和石磨的枕,在清貧家風的熏陶下,擁被酣睡,夢亦清爽;吃的是麥做的飯和豆煮的羹,在對清淡滋味的品味中,筷起筷落,嘴亦含香。由此可見,安貧樂道者那自娛自樂與自足的心態。

總之,隻要你擁有“安貧樂道”的平常心,你就能夠創造出快樂健康的人生。

養生典範

天津市和平區百歲老人張蔭榕,喜歡練習太極拳。在家中,張蔭榕倡導重仁義、輕利益的傳統美德。他一生清貧,從來沒有享受過什麼榮華富貴,但是卻一直都安貧樂道。

他在飲食方麵一直堅持粗茶淡飯,對食物也沒有特別的偏好或禁忌,唯一的愛好就是就著果仁喝杯酒。

他給家裏人訂了一套家規:長幼有序、恭謙有禮、休戚相關、苦樂與共。並且他一直嚴於律己,給家人做了個好榜樣。

一身俠骨柔腸的他還有著一顆仁慈的心,他平時對子孫們的教育就是要做好事、善事,不能做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事兒。

張蔭榕老人一輩子都堅持練太極拳,把身子骨兒練得硬朗朗的。現在他每天下樓遛早兒,50多歲的兒子在後麵得用小跑的速度才能跟上他。“樓下小花園的人都不知道我已經100多歲了。”這是老人最引以為傲的事情。

張蔭榕99歲時還坐火車去石家莊看二兒子,雖有兒媳陪伴,但一路上下車,全是自己料理。他到了石家莊後,看見孫女為他準備了輪椅,卻硬是不坐。張蔭榕說:“我是歲數大了,可還不糊塗,能幹的事兒我都願自己幹。”這幾乎成了張蔭榕毫不妥協的原則。至今,家裏的一應家務,還是他自己動手,每天在樓下鍛煉完回家,他就掃地、擦桌子,一點兒不閑著。

街坊鄰居、家中晚輩都知道,張蔭榕脾氣平和,遇事不喜計較。老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家和萬事興”。遇到有人說話衝了,他也隻是一笑了之。每年春節,他都要提筆親自書寫大大的“福”字分送給街坊鄰居和兒女孫輩。

在張蔭榕的影響之下,張家後輩們都奉行“安貧樂道”的做人原則,他們的小日子也一直都過得幸福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