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所以能祛病養生,大致有以下原因:
讀書使人擺脫不良情緒困擾,保持良好、積極的心理狀態
我國103歲詩翁葛祖蘭曾說:“我的長壽之道就在讀書與寫詩,它使我胸襟豁達,心情閑適。”20世紀50年代,年近80的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受到點名批判,大字報鋪天蓋地,他卻毫不在意,照樣有說有笑。他認為,光明的信仰、堅定的意誌、大海的胸懷,乃是生命力的基調。他能做到這一點,當然與長期讀書的涵養有關。
讀書有利於健腦防衰
美國神經生理學家科裏斯指出:“腦子用得越少,越易老化。”看來,生命在於運動,不僅指身體運動,還包括腦運動,通過大腦協調機體各部分功能,達到健身目的。腦運動的方法很多,如弈棋、寫作、猜謎等,讀書也是重要的一種。
書中優美的語言文字能夠調節感情、增加生活情趣
如果朗讀,效果更佳。此時會擴大肺活量,恰似深呼吸運動,起到氣沉丹田、呼吸綿綿的效果。
讀書還能獲取養生保健知識,有益健康
據說在國外,同樣風行“讀書療法”。比如在意大利,醫學家和文學家聯手,針對病人不同生理、心理疾病,精心設計出不同的詩歌或書籍作為“配方”,進行輔助治療,效果還不錯。
法國圖盧茲老年大學的座右銘是:“停止學習之日,即是開始衰老之時。”
其實,無論對老年人還是青年人,學習都可以使人進入專注狀態,一切有害的心理因素均被排除在體外,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樂觀向上、生機勃勃的健康心態,從而十分有利於健康長壽。
養生典範
“脫巾莫歎發成絲,六十年間萬首詩。”這是陸遊詩《小飲梅花下作》的開頭兩句,自注“予自年十七八學做詩,至今六十年,得萬篇”,這年他77歲。
陸遊的創作碩果根植於愛國主義土壤,滋長於他青壯年參軍、遊宦的生活,同時也源於他罷官退居山陰故鄉後的健康體魄。陸遊50歲後曾有詩雲:“燈前目力雖非昔,猶課蠅頭二萬言。”這在一般人已屬不易,可進入古稀高齡以後,他還興奮地高吟:“年過七十眼猶明,天公成就老書生”,“老夫垂八十……孤燈對細字,堅坐常夜半。”
陸遊是個長壽詩人,長壽而目力不衰,特別在他年過耄耋以後還能“孤燈對細字”,實為奇跡。究其原因,不外乎兩個方麵:一是植根於中青年時期的鍛煉。陸遊38歲有詩雲:“少年學劍白猿翁,曾破浮生十載功。”他曾參軍遊宦“十年走萬裏”,騎射行獵為常課。二是得益於長期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古人在山林,射自事樵汲。我雖迫耄期,勤慎亦在習。”詩中表明了“勤慎”的養生觀點。所謂“勤”,就是適當的活動,“慎”,當是良好的言行修養。
當然,陸遊生活中的主要活動還是體現在讀書上。他的住屋有“書巢”之稱。他67歲寫的《冬夜讀書》有言:“老勤猶欲與書鏖”,70歲以後仍“蠅頭細字夜抄書”,80歲後每日讀書之餘常作詩。可以說,讀書給他帶來莫大的快樂與慰藉,是他健康長壽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