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孔子一生伴隨著音樂,而音樂又具有淨化心靈,使人達到良好精神狀態的作用,這無疑對增進孔子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高山流水、鳥語花香都是天籟之音,可以讓人心曠神怡,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親切。海浪聲、滴水聲、下雨聲、蟬鳴聲、鳥啼聲,都是大自然的優美音樂,非常悅耳動聽,能夠鎮靜人的情緒,鬆弛人的身心。而人類自己創作的優美音樂,都是從大自然的天籟之音獲得靈感的,因此具有同樣的功能。特別是都市中生活的人,尤其應多聽一些優美舒緩的傳統音樂,因為這才是充滿靈性的作品。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舒暢,排除雜念,精誠專一,心平氣靜,起到調整呼吸,安定心態的作用,從而達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曆史記載,漢朝盲音樂師竇公活了180歲,漢文帝劉恒派人把他找來,詢問其長壽秘訣。他說:“我13歲雙目失明,父母便教我彈琴,指導我練習導引。”
三國養生學家嵇康認為竇公所以能夠長壽,除堅持導引外,更重要的是他的職業——音樂師。嵇康在《養生論》中說:“竇公無所服禦而致百八十,豈非鼓其內琴和其心哉,此亦養神之一征也。”
吹拉彈唱,不僅可以使人精神愉快,還是一種很好的運動。吹唱,可以擴大人的肺活量,改善大腦的血液供應;拉彈,可以活動手指,延緩腦細胞的衰老。這是因為指揮手的大腦皮層的相應部位麵積很大,通過活動手指,可以使大腦皮層的大部分麵積血流暢通,從而改善腦的營養狀況。而腦健則體健,自然會健康。
古代埃及有一個說法:“音樂為人類靈魂妙藥。”
所羅門王得了憂鬱症,不是請名醫開藥,而是請人給他彈豎琴。對於音樂的作用,中醫認為,“宮、商、角、徵、羽”五音可內通五髒六腑,助脾胃運動、增進食欲,從而起到防病治病、抗老防衰的作用。當代科學證明,這些說法都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音樂是一種有規律的聲波振動,能協調人體各器官的節奏,激發體內的能量。如節奏明快的樂曲,可增長肌肉力量;節奏徐緩的音樂,可使人呼吸平穩,脈搏有力;而優雅動聽的音樂則可調節植物神經功能,有助於大腦休息,使疲勞得以恢複。
其次,音樂可調暢人的情緒。音樂的旋律、節奏、音調對人體有良好的影響,對大腦和腦幹的網狀結構有直接作用,可調節人的精神活動和植物神經功能,產生鎮靜、安定、鎮痛、興奮、調節情緒及降壓的功能,並能促進胃腸蠕動,增加消化液分泌,有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三,音樂對多種疾病有治療作用。音樂醫學正成為一門專門的學科。如音樂代替麻醉藥物進行拔牙,效果良好;小提琴協奏曲,使高血壓病人血壓明顯下降憂鬱病人每天聽優美的輕音樂,症狀可以明顯減輕。許多人的經驗表明,節奏舒緩的音樂可治療煩躁不安,是治療神經衰弱的一劑良藥;而節奏較快的音樂使人精神振奮,對精神壓抑和過度悲傷皆有療效。
美國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在不同的溫室裏播放不同音樂,如歐洲經典音樂、印度音樂和搖滾樂等。實驗結果表明,效果最好的一組是歐洲經典音樂,植物長得很茂盛,並且朝著音樂來源的方向生長。其中巴赫的音樂名曲效果最為顯著,植物以60度角傾向音樂方向。離音樂源最近的植物繞著擴音器生長。印度音樂的雙果也不錯。爵士音樂也相差無幾。而效果最差的搖滾樂,植物生長不好,遠離音樂源方向。經過兩個星期,有些植物竟然枯萎了。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情況呢?
這是因為植物能從音樂中吸收聲音共振的力量,所以長得比較好,因為音樂能使物質更加協調,更有規律,甚至似乎能給物質帶來生命的感覺。
那麼,是不是可以做類似的推理,認為音樂對人也能發生良性的影呢?
研究證明,音樂可以止痛、解毒、消除緊張情緒、治療神經衰弱和失眠等。專家指出,悅耳動聽的音樂通過人的聽覺器官影響大腦皮層,使內分泌係統增加分泌一些有益於健康的激素和酶,因此,當一個人聽到自己喜歡的音樂時,呼吸就會加深,神經就會鬆弛,疲勞便會得以消除。
欣賞音樂可以增進健康,輔治疾病,使人延年益壽。經常欣賞優美動聽的音樂,不僅有益於陶冶情操,舒心爽誌,而且還有化幹戈為玉帛,與人和睦相處的奇妙作用。
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齊必變食,居必遷坐。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噎而啈,魚餒而內敗,不食。色惡,不食。息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論語·鄉黨》
雖然孔子是儒家,老子是道家,似乎“道不同不相謀”,但是在飲食之道上,他們都講究“和”,講究道道,因此理念相溝通,其實不管是哪個學派,在正確的規律指引下,會走到一起的,這也就是殊途同歸。《論語》中記載孔子對飲食要求可挑剔啦,比如:“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你看飲食的米穀要精而又精,肉要切得細而又細。烹調不當,他不吃。不到該吃飯的時候,他不吃。沒有肉醬調味,他不吃。肉割得不方正,他不吃。街上買來的熟肉,他不吃。街上買來的酒,他也不吃。
今天的人要說了,怎麼被譽為聖賢之師的孔子是這樣一個疙疙瘩瘩的人啊!其實不是這樣的,你看他的飲食之道真不簡單。從他那些這不吃,那也不吃中,就能發現一個秘密,就是講衛生,保護身體,注意健康,珍惜生命!另外,他又是一個充滿審美情趣的人,在飲食上也是審美的,所以他要求美味,“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又是有深層理念的人,他要“克己複禮”,飲食也有合於禮的要求,所以“割不正不食”,你把肉切割得歪歪扭扭的,又不美感,又不合禮數,孔子就不吃。但是孔子又是個大智慧的人,他很愛喝酒,也沒有戒酒,據說能飲“百觚”,用今天的話來說,可以飲大杯子百來杯,喝得夠多的了,而且孔子不規定一天喝多少,一頓喝多少,但是他從來不讓自己喝醉,這就是“唯酒無量,不及亂”。這就是孔子的智慧!不過,大家千萬不要誤會,以為孔子是海量,而是因為那個時候的酒還沒有燒酒,酒的度數很低的,否則孔子他老人家早也是爛醉如泥了。孔子又不是一個素食主義者,很愛吃肉,但是從來不讓吃肉超過飯食的量,這就是“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好厲害的孔子,飲食多注意啊!因此他也能高壽,活了73歲,而當時的平均壽命大約隻有三、四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