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計2(3 / 3)

在“雉”點之上。劉駿一見大驚失色。顏師伯急中生智趕緊一把抓過骰子,說:差點得了個“盧”點!”當即輸給孝武帝劉駿一百萬錢。劉駿見錢眼開,十分高興。不久,顏師伯便被提拔為侍中。從此,顏師伯更加肆無忌憚地放手斂財,收受賄賂,不但把輸給劉駿的錢全部賺了回來,而且遠遠超出所輸部分,家產更為富有。孝武帝劉駿對這位賭友更加信任,群臣當中無人能及。當時的人們都說顏師伯是“輸了錢,卻贏了官”。

脫脫舍叔保己

元朝時,伯顏誅殺唐其勢以後,獨攬國家大權。於是獨斷專行,恣意妄為,逐漸萌生篡國之心。元順帝為此事憂心忡忡。伯顏想讓他過繼的侄兒脫脫在宮中值宿,擔任警衛,以便偵察元順帝的一舉一動。但又怕引起輿論的非議,就讓知樞密院汪家奴、翰林學士承旨沙刺班和脫脫一同侍衛宮禁。實際上,大權握於脫脫手中,所以,脫脫的威信逐漸提高,衛士們悉聽約束。伯顏親自掌領諸衛的精兵,前導扈從之盛大,填滿街市。元順帝的儀仗、侍衛反而寥若晨星。伯顏的權勢顯赫,炙手可熱,天下的人,隻知道有伯顏而不知道有皇帝。脫脫為這件事十分憂慮,就私下請示他父親紮馬兒台說:伯父驕橫放縱已是太過分了,萬一天子震怒,我們全族就要被斬盡殺絕。莫不如在事情沒有敗露之前想辦法對付他。”脫脫的父親覺得兒子說的很有道理。脫脫又請教他的老師吳直方,吳直方說:《左傳》說過‘大義滅親’的話,大夫石石昔隻知道忠於國家罷了,其餘的都不顧它。”有一天,脫脫進見皇帝,趁機自我表白了一番忘家報國之意,皇帝還不大相信他。當時,皇帝的前後、左右都是伯顏的心腹之人。沒能被伯顏收買網羅的隻有世傑班、阿魯二人而已。皇帝就秘密派遣他們二人天天與脫脫交遊,拿忠義的話和他反複辯論,才知道脫脫沒有壞心。彙報給皇帝,皇帝才對脫脫深信不疑。後來,伯顏擅自貶黜了宣讓、威順二王,皇帝不勝憤怒,下決心驅逐他。一天,他一邊哭,一邊對脫脫訴

225說,脫脫也聲淚俱下。脫脫退下以後,便和世傑班等人商量,謀劃,打算要等伯顏入朝的時候逮捕他。因此,告誡衛士對出入宮門的人嚴加盤查,在朝會時,殿下值班官員站立之處都布置上士兵。伯顏見狀,不覺大驚失色,召脫脫責備了他一頓。脫脫回答說:天子住的地方,防備不得不這樣嚴密,不然,出了事如何是好。”伯顏便對脫脫產生了疑心,也增兵加強防衛。時間不長,伯顏帶著他所統領的兵衛請皇帝出外一同打獵。脫脫勸皇帝稱病不去。經伯顏一再請求,元順帝才命令太子貼古思代替父皇出獵。狩獵人馬駐紮在柳林。脫脫便和阿魯等人合謀,把京城城門的鑰匙都收繳上來,命令自己的親信排列在城門之下。這天晚上,他們奉陪皇帝住在玉德殿,派遣怯雪月可察兒率領三十騎抵達狩獵宮中,接太子回城。又召楊璉、呂彙入宮起草皇帝詔書,列舉伯顏的罪狀,把他趕出京城去做河南行省左丞相。不久,又把他安置在陽春。伯顏在赴任所途中在江西隴興的驛站裏,有病而死。

失小得大

退一進十

澶淵之盟後,宋遼一直相安無事,可在真宗將赴泰山封禪前,契丹提出於歲幣之外再借些錢幣。契丹以為真宗東封是早已擬定的計劃,廷當然不願中途出現問題,影響計劃的實施,自己提出一些額外的要求,宋廷出於息事的心態必定會作出讓步。的確,真宗得知此事後心煩意亂、左右為難。直截了當地答應遼的無理要求吧,又有失國家的體麵,更助長遼得寸進尺;不答應,又擔心遼一再糾纏,甚至兵戈相見,耽誤了東封的大事。王旦一眼看出契丹的用心,他告訴真宗,這是契丹在試探宋廷,不妨在今年所給歲幣之外,再借給契丹六萬,並明確這六萬將在下一年的歲幣中扣除。契丹雖然得到了借款,卻自討沒趣,十分不好意思。第二年,王旦告訴有關部門,契丹所借六萬對我朝來說是微不足道的,還是按常年的數字發給他們歲幣,但一定要警告他們下不為例。

西夏趙德明借口饑荒,向宋借糧。宋大臣們都認為趙德明向朝廷作過和平相處的承諾不久,又以借糧發起挑釁,是故意撕毀和約,朝廷不能寬容滿足他。可是明知西夏別有用心,但又沒有充分的理由加2以26拒絕;如果拒絕,責任就完全在宋廷一方。兩難之中的真宗又來谘詢王旦。王旦要朝廷主管糧食的部門調集一百萬擔糧食放在京師,然後通知趙德明前來取糧。趙德明得知後,不無愧疚、畏服地說了一句:大宋朝確有能人啊!”而後再也不提借糧之事。

在國家和民族的交往中,類似這樣的事情經常發生。如何變被

動為主動,需要極其高明的外交手腕。王旦采用了“失小得大、退一進十”的謀略,在特殊情況下滿足契丹和西夏的一些無理要求,不失大國之風度,又令對方自行慚愧,貪欲和挑釁之心受到挫折,實在是棋高一著。

仁宗即位後,契丹國經常派遣使臣前來開封參加宋廷的各種禮儀活動,雙方來往密切,關係友好。不久,契丹國主在國內大張旗鼓地檢閱兵馬,放出要到幽州狩獵的消息。宋廷擔心契丹又生進犯之心,準備立即開始操練兵馬,以備邊患。同平章事張知白認為契丹與我朝和好的時間不長,未必敢首先挑起事端,再燃烽火。現在他方聲言狩獵,無非是要試探我方,如果我方輕易發兵,戒備邊地,反而給對方以口實。倒不如托詞治河,招募工匠充作士兵,契丹便抓不住任何借口,而我方也有備無患。仁宗照張知白所言,一一安排布置,結果契丹見沒有可乘之機,隻好怏怏作罷。一場一觸即發的戰爭被悄悄地平息下來。這裏張知白的做法與王旦的謀略不無異曲同工之處。

百年恩怨

和約了之

圍繞美洲南端的比格爾海峽地區部分領土水域的歸屬問題,阿根廷和智利的爭端持續了百年之久。兩國屢次發生衝突,使雙方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阿根廷在馬島戰爭中的慘敗,導致軍政府垮台和恢複憲製。阿方辛總統執政後認為,用和解政策解決比格爾爭端,重建阿智友好關係,是穩定全局,改善國際形象並促成今後解決馬島問題的關鍵環節。比格爾爭端的核心是長期控製在智利手中,但主權存有爭議的皮克頓、努埃瓦和倫諾克斯第三個島的歸屬問題。阿方辛認為,隻有承認這一既成事實才能實現阿智和解。難點在於必須具備兩個前提:一是爭取全國人民的支持;二是促成智利允諾給予補償。這兩個前提又是互為條件的。馬島戰爭的失敗,使阿根廷國民憎惡英國的情緒激增,這就增加了在比格爾爭端中接受較為妥協方案的可能,問題是智利政府能否配合。基於對

227形勢的正確分析,阿方辛采取了果斷措施:首先與智利進行外交談判,並進行了阿智友好的充分輿論準備,促成了智利在爭端的和解中采取明智立場,雙方達成了互諒互讓的條約草案。阿方辛深知讓出三島是涉及到民族感情和權益的重大問題,在取得智利補償許諾後,在全國組織公民投票爭取支持,果然如願以償。1984年10月阿智正式簽訂“和平友好條約”,終於和平解決了比格爾爭端。根據條約,阿根廷承認三島歸屬的既成事實,智利則給予補償,包括承認阿根廷對麥哲倫海峽東口海域擁有主權,並將原屬兩國聯合開發海域的94%劃歸阿根廷,自已隻保留9800平方公裏,等等。比格爾爭端的友好解決,推動了美洲南端地區的和平與穩定,並為拉美其他國家通過和平談判解決邊界問題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