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一流員工找方法,末流員工找借口(1 / 3)

隻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問題找借口

真正優秀的員工不“擅長”編借口,他們熱愛動腦筋,遇事善找方法,也能承擔起責任來。他們也許沒有超凡的能力,但是有超凡的心態,他們能積極抓住機遇,創造機遇,而不是一遭遇困境就退避三舍,尋找借口。

在職場中,一個優秀的員工應該做到不找借口而找方法。這是一種負責的、敬業的工作精神,一種主動的、有活力的工作態度,一種積極的、全力以赴的執行力。這是無數商業精英奉行的理念,是眾多領導欣賞的素質——隻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借口。

美國的西點軍校,相信大家早有耳聞。西點軍校一直被稱為“美國陸軍軍官的搖籃”,其中有3700多人成為將軍,還出了兩位美國總統(格蘭特和艾森豪威爾)。其實,西點學員並沒有什麼超人的能力或智慧,他們所擁有的是超人的心態。在西點軍校的22條軍規上,第二條就是“無任何借口”,而第一條是“無條件執行”。

西點學員奉行的是,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就解決,不惜一切代價,堅決完成任務!

不找任何借口,保證完成任務,全力以赴去執行!這應該成為每個公司、每個員工的必備職業精神。這樣的員工是戰無不勝的職場勇士,而這樣的公司是高效的、不可戰勝的。

日本鬆下集團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從不找借口,他如此,要求員工也如此。“我不想要借口,給我方法。”這是鬆下幸之助最常說的話,他不允許下屬為失誤找借口,為完不成任務找理由,而是要求承擔責任,發現問題,盡全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使整個鬆下集團從上到下都形成了一種敬業負責的氛圍。這樣一個不找借口隻找方法的企業成為日本最著名的精英企業,一點兒也不奇怪。

但是,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借口無處不在,我們從開始的內疚、畏懼慢慢到習慣,再到麻木。

有人說:“我年紀大了,折騰不起了。”那我告訴你,一個已經65歲的老頭創辦了一家餐廳,他就是哈蘭·山德士,他的餐廳就是肯德基。而貝瑞特60歲才當上英特爾公司的總裁,裏根73歲還參加總統競選。

也有人說:“我學曆太低,一輩子隻能混日子了。”

一個學生在大學裏退學了,這個沒畢業的大學生創立了微軟帝國,他就是比爾·蓋茨。一個窮孩子,從小沒念過書,到了15歲才花了40美元在福爾索姆商業學院克利夫蘭分校就讀三個月,這是他一生中接受的唯一的一次正規的商業培訓,他就是洛克菲勒。

還有人說:“我沒成功是因為我出身不好,這年頭,有個好爸爸比什麼都重要。”

可是,你看看真正的成功者有多少是“富幾代”?張朝陽、盧俊雄、鬆下幸之助、李嘉誠……他們可都是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白手起家的。

更有人在喋喋不休——“我沒完成這些工作是因為我太忙,我是人不是機器。”“我沒有去克服困難,因為我從來沒有接受過這方麵的培訓。”“如果其他人能更好地配合我的話,我想我會做得好些。”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事事順利,一點矛盾沒有,公司要你幹嗎?

無處不在的借口,成為某些人的氧氣。借口是無底黑洞,它慢慢吞噬你積極的心態和行為。對於員工,借口會越來越好找,讓你成為一根在公司混的老油條,借口會讓你忘掉自己的責任,丟掉旺盛的上進心,怠慢對公司的忠誠,最後毫無鬥誌的你變成職場的膽小鬼,牢牢地被壓在困難的五指山下。

不找借口,是敢於承擔責任,是忠誠和服從,它強調的是員工應該竭盡全力去完成任務,而不是推脫。隻有這樣,你才能迎接新的挑戰,而戰勝這種挑戰,你就能品味久違的成功。

但是,很多人已經習慣依賴借口,借口讓他們渾渾噩噩,最終不可避免地走向被淘汰的命運。你可能隻是個普通的員工,但隻要用積極的態度對待每一件事,認真地找方法把每一件事情解決好,你會因為在困難麵前永不退縮、努力尋找解決方法而脫穎而出。

美國NBA1994-1995年的最佳新秀傑森·基德,談起自己成功的原因,他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我小時候和父親一起去打保齡球,因為我總是打不好,便找了一大堆借口解釋為什麼打不好。父親對我說:‘別找借口了,那不是理由,你保齡球打得不好是因為你不練習。’父親說得很對,有了缺點就應該努力改正,而不是找借口搪塞。”達拉斯小牛隊每次練完球,總是有個球員在球場內奔跑不輟一小時,一再練習投籃,那就是傑森·基德,因為他是一個能主動為自己尋找原因的人。

大多數人會拿借口當擋箭牌,上班遲到的原因是堵車,工作沒了的原因是領導苛刻,客戶不滿意是因為客戶太刁鑽。可以這麼說,借口就是一個掩飾自己弱點、推卸責任的“萬能器”,有多少人把時間浪費在找個合適的、能“讓人信服”的借口上,而忘了如何承擔責任,忘了努力尋找方法。借口讓人原諒自己,敷衍別人,扼殺創新精神和責任感,讓人消極頹廢。而且,找借口會上癮,先讓你嚐到一點“甜頭”,讓你一而再、再而三地找借口,直到遇到困難就躲,最終喪失執行力。

真正優秀的員工不“擅長”編借口,他們熱愛動腦筋,找方法,也能承擔起責任來。他們也許沒有超凡的能力,但是有超凡的心態,他們能積極抓住機遇,創造機遇,而不是一遭遇困境就退避三舍,尋找借口。

隻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問題找借口,這是每個員工都應該具備的素質。

工作中,方法永遠最重要

在任何機構裏,擅長找辦法的人總是能脫穎而出。一個能為公司解決問題,為公司創造效益的人,哪個領導不重視呢?

有這麼一個故事:

在沙漠中有一個叫比賽爾的小村莊,它靠在一塊1.5平方公裏的綠洲旁,從這裏走出沙漠隻需要三天,但是卻從來沒有人走出去過。這引起了英國皇家學院院士肯·萊文的興趣,他用手語向那裏的人詢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是一樣:從這兒出發,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是要轉回到這個地方來。這位院士當然不相信。他調查後發現,沙漠浩瀚,方圓上千公裏沒有一個參照物,不能識別方向,村裏的人事實上走的是弧線,不是直線,無論往哪個方向走,最後都會回到原地。

肯·萊文想到一個辦法,那就是找北鬥星,經過三天艱苦的跋涉,終於來到了大漠的邊緣。現在的比賽爾已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曾經陪同肯·萊文考察並成功獨自一人走出沙漠的比賽爾人阿古特爾作為比賽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

在我們的生命旅途中,也有這樣的沙漠,很多人走不出去,並不是因為沙漠太大,而是因為我們沒有選定方法。做事情之前,不想到正確的方法,行動就會偏離目標,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做任何事情,都要做到,既要勤奮刻苦,也要開動腦筋。很多人習慣速戰速決:他們不顧後果,行事魯莽,沒找到正確的方法就一個勁兒地衝上去,浪費時間和精力不說,效果也很糟糕。西班牙智慧大師巴爾塔沙·葛拉西安告誡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太過匆忙,忙亂中容易出差錯。有時候盡管判斷正確,卻又因為疏忽或辦事缺乏效率而出差錯。這個度的把握十分重要,有句話說得好:忙裏需偷閑,緩中需帶急。方法運用之妙,存乎智者一心。

西方有句老話:“Use your head!”許多智者都遵循這句話,想人所不能想,為人所不能為,用腦袋做事。在現代社會,每個人都在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生活中的一切問題,而且,最終的強者也將是辦法最得當的那部分人。

我們再來看一個故事。1793年,土倫城法國軍隊發生叛亂,在英國軍隊的增援下,土倫城變得堅不可摧。土倫城四麵環水,三麵是深水區,英國軍艦在水麵上巡邏,來攻城的法軍一冒頭,就遭到猛烈的攻擊。當時英國武器先進,裝備齊全,軍艦是世界一流,而法國軍隊的軍艦非常弱。

法軍指揮官急得焦頭爛額,但依然束手無措。

就在這時,在平息叛亂的法國軍隊中,一個非常年輕的炮兵上尉進言指揮官:“裝上陸戰用的火炮來代替艦炮,攔腰襲擊英國軍艦!”指揮官連連稱讚,趕緊照辦,用這種“新式武器”大破英軍,叛軍一看大勢已去,也很快就繳械投降了。

經曆這一事件後,這位年輕的上尉被提升為炮兵準將。他的成功,是因為在關鍵時刻找到了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讓他走上了一個新台階,獲得了一個有高度的新起點、一個新舞台。有了這個新舞台,才有更多發揮的餘地,吸引更多的人聚攏,建立更偉大的事業。他就是後來成為法國皇帝、威震世界的軍事天才拿破侖。

在市場經濟的新時代,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個好的結果。不僅要做事,更要做成事;不僅要有苦勞,更要有功勞。因此,不妨問一問自己,是否解決了一個或幾個棘手的問題,給別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否做了幾件業績突出的事情,讓領導和其他人十分欣賞?

在一項任務中,總是有關鍵點,有靶心,所以,針對問題想辦法是重中之重。

下麵是一個大型公司董事長的親身經曆。董事長姓何,七年前是個賣建材的小業務員,產品銷路不錯,但是產品賣出去後,錢卻不能及時收回來,這對於公司的運營是十分不利的。這次又有個客戶,買了公司十萬塊錢的產品,左拖右拖,就是找理由不付款,公司三撥討賬的都沒能要到貨款。當時,這位姓何的業務員剛上班不久,老板抱著試試他的心態派他去討債。他軟磨硬泡,想盡辦法,客戶終於同意還錢,給他開了張十萬元的支票。

他高高興興地拿著支票去銀行取錢,結果卻被告知,賬麵上隻有九萬九千七百元。很明顯,這個客戶耍了個花招——這張支票一分錢都取不出來。第二天就要放春節假了,如果不及時拿到錢,不知又要拖延多久。

遇到這種情況,大多數人除了一籌莫展就是暴跳如雷,但是何姓業務員沒有,他讓妻子拿著300塊錢存到客戶的賬戶裏,這樣一來,賬戶裏就有了十萬元。他立即將支票兌了現。

當他帶著這十萬元回到公司時,董事長對他大加讚賞。之後,他在公司得到重用, 不斷發展,五年之後當上了公司的副總經理,後來又當上了總經理,再後來成了董事長。

這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在任何機構裏,擅長找辦法的人總是能脫穎而出。一個能為公司解決問題,為公司創造效益的人,哪個領導不重視呢?

因此說,在工作中,方法永遠最重要。

找不到好方法,隻能做末流員工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總會遇到許多的問題和困難,我們先要勇於承擔責任,用平靜的心去分析問題到底出在哪裏,用腦子做事,這樣不僅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也能讓同事、上司對你產生一種信任感。

日本鬆下公司的標語牌上有這麼一段話:“如果你有智慧,請你貢獻智慧;沒有智慧,請你貢獻汗水;如果你兩樣都不能貢獻,請你離開公司。”毫無疑問,第一等的員工是有智慧會動腦子想辦法的員工,而不會找方法又不敬業的員工的結局是離開,所以,不會找辦法的員工就是末流員工。

末流員工雖然能夠奉獻汗水,但是卻不會想辦法,公司需要他們,但他們卻不會有太大的發展,隻能蝸居在金字塔的最底層。

一個老總講了這麼一個故事,讓大家對員工的素質問題進行了深刻的思考。

老總說,他曾經從幾百人裏挑選出來一個員工,那位員工不可謂不優秀——學曆高,形象好,大家對她的印象都還不錯。但她有一個致命的毛病——不愛解決問題,遇事總是強調理由。比如說,她總有一籮筐理由遲到,總有一大堆理由完不成任務。

一次,老板派她去拜訪三個公司的人事部經理,結果有一天,她見了一個就跑回來了。領導本來就感覺很不是滋味,她就在那裏唧唧喳喳地解釋開了:“北京太大了,我費了很大勁,才問到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