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諺語是漢語詞彙寶庫裏的璀璨明珠,是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勞動、生活豐富實踐的高度概括和總結,是智慧和經驗的結晶。
在我國曆史上,從東漢的崔寔、宋代的周守忠、明代的楊升庵到清代的杜文瀾等,以至民國以後的史襄等,都有過對諺語的歸納與整理,為諺語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諺語是在群眾中流傳的固定語句,是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不僅語句鮮活靈動,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閃爍著中華民族智慧的光芒,是中華民族語言的瑰寶。
諺語是一種民間流傳的熟語,通常指一些含有豐富的知識、經驗,有思想,有教育意義的俗語。它是人們生活經驗與智慧的結晶,簡練明白而言簡意賅,大多反映人們的生活實踐與經驗,一般都以口語方式表現,都是經過口頭流傳下來,非常形象生動。
諺語類似成語,但口語性強,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兩個短句。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口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型的藝術語句,是民眾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根據內容,可以分為四類:
一是氣象諺語。氣象諺語是人們認識自然和總結生產經驗的諺語,如“長蟲過道,大雨要到”、“東北有三寶:人參、貂皮、烏拉草”等。
二是農業諺語。農業諺語是農民在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農事經驗,如“棗芽發,種棉花”、“今冬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等。
三是生活諺語。生活諺語是人們根據衛生保健知識概括而成的諺語,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覺老”等。
四社會諺語。社會諺語泛指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持家治國等方麵應注意的事,如:“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等。
我國諺語的數量之多、質量之高、範圍之大、曆史之久、運用之廣,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最獨有的。這些諺語,像滿天星鬥,難以數計,僅見於清代《古謠諺》從古籍中輯錄出來的就有近3000條。而在清代以後形成和整理出的新諺語,也許遠遠就不止這個數目了。
諺語類別繁多,不勝枚舉。諺語跟成語一樣都是語言詞彙整體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語言的鮮明性和生動性。但諺語和名言是不同的,諺語是勞動人民的生活實踐經驗,而名言是名人說的話。
諺語不僅可以使我們增強口語表達和書麵寫作的生動性,還具有很強的啟迪性,可以使我們增長許多知識,懂得許多生活的道理。
諺語是一種長期以來在人們口頭流傳和相沿習用的過程中,形成的形式簡潔而意義精僻的固定短語,它結構嚴謹,表現性強,十分具有詼諧幽默的口語色彩,曆來為人們喜聞樂用。在講話或作文中,準確恰當地運用一些諺語,會使語言幽默而生動。
這本《中華諺語》在吸收了其他諺語工具書的優點和近年來諺語研究一些最新成果基礎上編輯而成的,並增設了人物小傳、典故故事等內容,豐富了閱讀趣味,拓展了知識視野,非常適合廣大讀者閱讀和使用,也非常適合各級圖書館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