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1

tōu

偷書看,不為賊。

偷之容易去之快。

偷得利而後有害。

偷一根針的人,也能偷一條牛。

偷點摸點,一輩子缺點。

偷穿不美,偷吃不胖。

偷風不偷月,偷雨不偷雪。

偷吃貓兒打不改。

偷雞不著,倒蝕把米。

偷雞不成蝕把米,畫虎不成反類犬。

偷來的鑼鼓打不得。

tóu

投骨於地,群犬逐之。

投鼠忌器,愛屋及烏。

投井下石必遭惡報。

投師不如訪友。

投師不明,學藝不高。

投親不如住店。

投瓜得瓊,拋磚引玉。

投犁斷磨,當下見貨。頭雁光飛,群雁齊追。

頭是寶庫,舌是鑰匙,眼是勇士,手是財富。

頭上淋過大雨,腳下不怕露水。

頭要冷,心要熱。

頭回生,二回熟。

頭回上當,二回心亮。

頭冷顧頭,腳冷顧腳。

頭發雖細,捆起來一把。

頭醋不酸二醋酸。

頭碰頭,有興頭。

頭痛滾蛋,肚痛打罐。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頭發胡須一齊剃。

頭戴鐵紗帽,心懷一把刀。

頭生孩拴馬尖。

頭生兒疼,老生兒嬌,最苦的是中腰。

頭淋不濟,徹底事薄。

頭尖額窄,毫無貴格。

頭可斬,舌不可禁。

頭鍋餃子二鍋麵。

頭車二車眼,三車不用趕。

頭辣臂臊,吃蘿卜吃腰。

頭向北剃,拳向南打。

頭上一把傘,腳下兩塊板。

頭大腦子多。

頭大做官,腳大登山。

頭大麵小,終身不了。

tū

禿子笑和尚,脫了帽子都一樣。

禿子護頭,瞎子護眼。

禿護禿,瞎護眼;守著短人,休說短話。

禿雕報喜,惡言在內。

禿頭的和尚,愈遷就愈張出一副怪臉樣。

tú

途中遇到的夥伴,不一定是同路人。圖窮而匕首見。

圖官在亂世,覓富在荒年。

圖王不成,其必可以霸。

圖名不圖利。

圖小利,舍大本。徒手打虎易,開口告人難。

徒弟徒弟,三年奴隸。

tǔ

吐出去的口水收不回來。土地無偏心,專愛勞動人。

土地是命根子。

土地擔不住大供享。

土地是人的乳房。

土地賽金銀,下力才養人。

土相扶為牆,人相扶為王。

土偶誚木偶。

土命人心實。

土賊猶可,土兵殺我。

土垃塊也能絆倒人。

土幫土成牆,窮幫窮成王。

土幫土成牆,人幫人成城。

土崖似的坍塌,不如山岵心的崩裂。

土裏埋不住夜明珠,紙包不住火。

土裏埋著金,看你勤不勤。

tù

兔毫無優劣,弄管有巧拙。

兔死因毛貴,龜亡為殼靈。

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兔飽不出窩。

兔子不吃窩邊草。

兔子急了也咬人。

兔子靠腿狼靠牙。

兔子回頭凶似虎。

兔子叫兔送肉吃。

兔子成精比老虎厲害。

兔子啥時候也駕不了轅。

兔子逃跑不回頭。

兔子滿山跑,仍舊歸老巢。

tuán

團結力量大。

團魚莫笑鱉,盡在泥裏歇。

tuī

推車人上坎怨坡陡。

推倒龍床,跌殺太子,沒有個不了。

推翻龍床殺太子,也沒個不了。

推完磨,打一頓磨杠。

tuǐ

腿長沾露水,嘴長惹是非。

腿快不怕路遠。

腿勤快眼明。

腿肚子硬不過大胯。

tuì

退後一步自然寬。

退一步,天高地闊。

退財折災,忍氣留財。

退位菩薩難做。

tūn

吞食魚兒易上鉤。

吞舟之魚,登陸不能勝螻蟻。

tuō

脫了初一,脫不了十五。

脫逃的青蛙不追,捉住的毒蛇不放。

脫掉帽子盡頭發。

W

wā

挖出心來見得天。

挖眼不顧瞎。

挖進籃裏便是菜。

挖破紙窗容易補。

挖去心頭肉,醫得眼前瘡。

wá

娃娃歲半,翻缸打罐。

娃娃不要打,防止成傻子。

娃娃不哭奶不脹。

wǎ

瓦罐不離井上破。

瓦片也有翻身日,困龍也有上天時。

皇帝龍袍上的龍圖案

中華龍文化,博大精深。帝王的龍袍,也是處處蘊含著豐富的龍文化內涵。據史籍記載,周代有官名“司服”,這些官員專門“掌王之吉凶衣服”。周天子用於祭祀的那些煩瑣的禮服,已經開始采用十二章紋樣。

十二章圖案傳說在虞舜時期,就已經出現並使用了。它包括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和黻。據《虞書?益稷》篇中記載: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黻、黼、絺繡,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虞書》是記載最早的關於十二章圖案的書籍。在《虞書》中的這種記載,大概是周代史官們對前代的追述。這樣看來,上述的所謂日月等十二種紋樣,在周代以前就用畫或繡的方法施之於皇帝的衣服上了。說明周代以前就已經使用十二章圖案,並且一經出現就成為皇帝的權利象征,具有政治意義。

十二章紋樣的題材由來已久,原始社會的人們就觀察到:日、月、星辰預示氣象的變化;山能提供生活資源;弓和斧是勞動生產的工具;火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粉米是農業耕作的果實;虎、猴、華蟲即紅腹錦雞是原始人狩獵活動接觸的對象;龍是我國古人早就崇拜的圖騰對象;黼和黻是垂在身前的長方形織物。

章服製度的真正確立,是在東漢初年。以後各代帝王的禮服上都裝飾有十二章紋,隻是十二章位置、色彩略有變化。

龍是我國許多原始氏族崇拜的圖騰對象。在龍袍上的十二章圖案中,龍是我國古代龍文化在皇帝紋飾方麵的重要體現。

我國古代帝王的龍袍上繡9條龍是有講究的,這是因為在我國文化中,“9”這個數字和龍一樣,代表著最高的榮耀和尊貴,並且是至陽的虛數、極數。我國的成語“九五之尊”,就是用來形容皇帝的。因此,“9”也是和龍最貼合的數字。

無論是哪個朝代,龍袍都是要通身繡共計9條金龍,其中,4條正龍要繡得正襟危坐,一團威嚴,處於龍袍最顯要的位置,也就是前胸、後背和兩肩。

這4條行龍要繡得極富活力,有似動而非動的神韻,分別在前後的衣襟部位。這樣前後望去都是5條龍,寓意著“九五至尊”。

從表麵上一眼看去,龍袍的通身隻有8條金龍,與史書上記載的有出入。於是有個說法認為,皇帝是真龍天子,本身就是一條金龍。

其實這第九條金龍就繡在龍袍裏麵的衣襟上,要掀開外麵的衣襟才能看到。一般人哪敢去隨便掀皇帝的衣服呢?皇帝本人也不會那麼不顧禮儀,因此龍袍在皇帝穿上身時看上去就隻有8條。

在我國曆史上各個朝代的龍袍中,明代皇帝龍袍上的龍,形象更加完善。明代以前的帝王也有穿“龍袍”的,但與後來的龍袍明顯不同。先秦的龍紋,形象較質樸粗獷,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被繪成行走狀。

更為重要的是,明代以前,龍紋服飾雖是一種權威象征,但未必是皇帝一人的“專利”,其他貴族也能穿戴。進入明代,我國封建社會確立了等級森嚴的服飾製度,龍袍被指定為皇帝正裝,且他人不得穿戴。另外,明代以後,皇帝亦賜龍袍予以王公大臣,他們的服飾上繡著龍紋,但不能稱為龍袍,隻能叫做“蟒袍”。

明代皇帝龍袍上的龍紋,集中了各種動物的局部特征,頭如牛頭、身如蛇身、角如鹿角、眼如蝦眼、鼻如獅鼻、嘴如驢嘴、耳如貓耳、爪如鷹爪、尾如魚尾等等。在圖案的構造和組織上也很有特色,除傳統的行龍、雲龍之外,還有團龍、正龍、坐龍、升龍、降龍等名目。

我國古代帝王的龍袍,除了龍紋外,還有儒家學派服飾理論的內容十二章紋樣。十二章紋樣是在龍袍上最常見的圖案,也是古代君王的專有紋飾,除了皇帝、帝後之外,隻應用在少數親王、將相的服飾上,從未在民間出現過。

清末經學家孫詒讓在疏證周代官製的著作《周禮·正義》裏記載說:日、月、星辰、山、龍、華蟲、黼、黻8章在龍袍的上衣上;其餘4種藻、火、宗彝、米粉在龍袍的下裳上,並配以五色祥雲、蝙蝠等。

這些各具含義的紋樣裝飾於帝王的服裝,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總之,這十二章包含了君王至善至美的帝德。

古代帝王龍袍上象征最高等級的龍紋的出現,表明我國源遠流長的龍文化,在帝王服飾上得到了鮮明的體現,也是我國服飾藝術演化的重要標誌。

瓦有三搭頭,子孫不要愁。

瓦窯書館,獨力難成。

瓦要蓋在房上,糞要上在田上。

瓦要蓋在房上,椽要架在梁上。

wà

襪底扶不到腳麵。

wāi

歪嘴講直話,歪竹出直筍。

歪嘴桃,撇嘴杏,男兒不嫌就是正。

歪嘴和尚念不出好經。

歪腳俏,脫腳妙,不歪不脫沒人要。

wài

外頭偷板,屋裏失門。

外頭趕兔,屋裏失獐。

外麵擺闊氣,家裏沒得吃。

外麵用大車拖,鍋台上還要攢。

外麵風火牆,裏麵開不得場。

外麵用大車攆,還要家裏鍋台上攢。

外麵打倒畫眉鳥,屋裏跑掉老母雞。

外甥是狗,吃了就走。

外甥隨舅,侄女隨姑。

外甥姑丈,半子之分。

外甥狗,吃了朝外走。

外甥多像舅,侄女多像姑。

外婆抱孫子,累死不哼哼。

外財不進君子家。

外家不是生根處。

外明不知裏暗,打了牙肚裏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