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倚著石碑烤火——一麵熱。椅子底下著火——燒著屁股燎著心。
椅子掉了背——不可靠。
yì
議員舉手——有話說。
議員拍巴掌——讚成。
yīn
因風吹火——用力不多。陰曹地府打官司——鬼訴鬼判。
陰曹地府打官司——冤仇結深了。
陰沉木做的腦袋——不開竅。
陰溝裏撐船——施展不開。
陰溝裏的泥鰍——翻不起大浪。
陰溝裏的石頭——又滑又硬又臭。
陰溝裏翻船——該倒黴。
陰間出賞格——尋鬼。
陰間裏打算盤——暗算。
陰間裏的奈何橋——死路一條。
陰間秀才——陰陽怪氣。
陰天不說——請(晴)說。
陰天打孩子——閑著也是閑著。
陰天賣泥人——趁早收場。
陰天曬被子——不是時候。
陰天折跟頭——沒影兒。
陰陽埋他爹——光揀好風水。
陰陽先生戴孝帽——一兼兩職。
陰陽先生爬到墳堆上——啃住這一穴啦。
陰雨天過後出太陽——重見天日。殷紂王的妃子——打(妲)擊(己)。
yín
銀行裏失火——燎票。
銀匠不偷銀——餓死一家人。
銀器裝酒——湖(壺)北(白)。
銀樣蠟槍頭——上陣就軟。
銀樣蠟槍頭——中看不中用。
銀子拴在肋骨上——一動就心疼。寅吃卯糧——前吃後空。
寅吃卯糧——預支。
寅時點兵卯時上陣——說幹就幹。
yǐn
引狼入室——自己害自己。
引人入勝——導遊。飲酒的上台——低頭認罪(醉)。
yìn
印堂上畫隻眼——冒充二郎真君。
yīnɡ
英雄好漢上梁山——不打不相識。
英雄遇好漢——有了對手。鶯鶯夜半離閨房——赴約會。櫻桃桑葚——貨賣當時。鸚哥的嘴巴——哄得你團團轉。
鸚哥的嘴巴——說得好聽。
鸚鵡學舌——說人話,不辦人事。
鸚鵡學舌——人雲亦雲。
鸚鵡咬斷鐵鏈環——好硬的嘴。鷹飛藍天,狐走夜道——各走各的路。
鷹嘴巴鴨爪子——光會吃,不會拿。
yínɡ
迎風吃炒麵——難張嘴。
迎風吐口水——濕自己的臉。
迎風揚沙子——睜不開眼。螢火蟲——隻能照見自己屁股。
螢火蟲打架——明對明。
螢火蟲的屁股——就那麼一點兒亮。
螢火蟲點燈——昆明。
螢火蟲落在秤稈上——自以為是顆亮星。營業員摸頭——傷(商)腦筋。蠅子跌在湯裏——惡心。
蠅子爬到眼角上——吃累(淚)。
yǐnɡ
穎考叔攻許城——沒防子都暗箭傷人。影戲人作揖——下毒(獨)手。癭脖戴枷——足啦。
yìnɡ
映在水裏的影子——顛倒啦。硬漢子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硬拿麻稈當扁擔——那還不折?
硬撳牛頭——不喝水。
yōnɡ
庸醫治病——把人看死。
yǒnɡ
永遠健康——長安。勇士前進的階梯——困難。
yònɡ
用放大鏡看書——顯而易見。
用牛刀殺雞——小題大做。
yóu
郵遞員擺手——沒信。
郵遞員丟郵包——失信了。
郵遞員開信箱——守(收)信。
郵遞員落水——失(濕)信。
郵遞員送包裹——包在我身上。
郵局拆信——開封。油豆腐——隻是一層皮。
油幹燈草盡——完結。
油缸裏的西瓜——又圓又滑。
油缸裏的錐子——又尖又滑。
油裏摻水——合不攏。
油簍裝西瓜——圓滑。
油瓶子倒了都不扶——懶到家了。
油鹽罐子——形影不離。
油炸豆腐——皮硬肚裏空。
油炸花生米——幹脆。
油炸閻羅——尖(煎)鬼。
油著火,用水澆——幫倒忙。
油嘴醫生——沒得好藥。遊方的道士——四海為家。
遊行打腰鼓——旁敲側擊。
遊泳池裏撒網——無餘(魚)。
yǒu
有車不乘上水桶——挑你。
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幾。
有的立正有的稍息——不整齊。
有借有還——再借不難。
有理三扁擔,無理扁擔三——不分青紅皂白。
有奶就是娘——不分好歹。
有腿沒褲子——窮相。
有文沒武——不成一台戲。
有煙不抽——裝著玩。
有眼無珠——不識好歹。
有衣無帽——不成一套。
有棗無棗打一竿——試試看。
yòu
又打收兵鑼又吹衝鋒號——進退兩難。
又冷又餓——日子難過。
又娶媳婦又嫁女——雙喜臨門。
又做磨套又買鞍——驢事沒去馬事來。幼苗移到肥土上——茁壯成長。
yú
魚場裏吵架——往(網)事。
魚刺卡喉——吞吐兩難。
魚大簍子小——難裝。
魚的眼睛——不眨。
魚兒得水,鳥兒人林——有了自由。
魚兒離開了水——活命難。
魚兒沒水喝——可(渴)惡(物)。
魚兒沒有水——斷了生路。
魚鉤拋在河中心——放開長線釣大魚。
魚目混珠——以假亂真。
魚吞釣餌——末日到了。
魚吞食餌——自己上鉤。
魚網抬豬——露題(蹄)了。
魚鷹叼魚——為人忙。
魚鷹下洞庭——大有作為。
魚遊釜底——命在旦夕。漁場起火——枉(網)然(燃)。
漁鼓藝人打鼓幫——敲竹杠。愚公出屋——開門見山。
愚者千慮——必有一得。俞伯牙搬家——不留情(琴)。
俞伯牙不遇鍾子期——不談(彈)羅。榆木扁擔——寧折不彎。
榆木疙瘩——破不開。
榆木疙瘩——死擰頭。
榆木疙瘩——不開竅。
榆樹皮捆柴禾——服服帖帖。
榆樹錢發硬——硬充紙炮。虞姬娘娘舞劍——強裝歡笑。
yǔ
與虎要皮——辦不到。羽毛扇撲火——自焚燒。雨打沙灘——萬點坑。
雨地裏的薄紙片——一語(雨)道(搗)破。
雨地裏攤煎餅——驕(澆)傲(鏊)。
雨點落在香頭上——巧。
雨過送傘——不領情。
雨後拔大蔥——連根起。
雨後的春筍——發得快。
雨後的春筍——節節高。
雨後山洪——衝勁大。
雨後送傘——假關心。
雨後送傘——空頭人情。
雨後竹筍——一天一個樣。
雨花台上的石子——五光十色。
雨傘斷了骨——支撐不起。
雨水打在鴨背上——不透心。
雨天穿皮鞋——拖泥帶水。
雨天的蛤蟆——叫得歡。
雨天共傘——同黨(擋)。
yù
玉帝娶親——天大喜事。
玉皇拜財神——有錢大三級。
財神樂善好施扶持百姓
那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義與利的關係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各派的思想家都反對過度逐利。道家的老子不讚成聚斂財富,認為“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儒家的孔子不反對創造財富,但是強調取之有道,強調義利兼得。而儒家的孟子對金錢的態度更是提倡重義輕利。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很低,吃飯成為人們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但是商業的發展,使商人獲利良多,以致許多人棄農經商,農業生產急劇下降。
為了改善這一情況,當時的秦國國君秦孝公重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便提出了重農抑商的政策,以法紀來約束生產力,保證社會生產,穩定社會秩序,後來的曆代君主也都提倡這一主張。
到了漢代,有位皇帝說,金銀珠寶既不能填飽肚子又不能禦寒。因此在漢初社會,人們對於錢財的態度,雖然很喜歡,但絕不崇拜迷信,否則會遭到批評。人們的價值觀也都維持儒家禮義倫理,而不是金錢至上。一直到唐代還依然堅持這樣的觀點,大詩人白居易還批評說“商人重利輕別離”。
因此,從漢代到唐代,尊崇儒家思想的人們從來沒有把錢財當作神來崇拜,也沒有出現財神,對錢財崇拜的形象隻是搖錢樹。
到了宋代,隨著經濟製度的變革,財物交換頻繁起來,城市經濟迅速發展,出現了非常繁華的都市,再加上與外來的文化的融合,財神成長的土壤日趨豐厚了。
兩宋時期,財神的代表符號已經出現了,北宋叫財門,南宋叫財馬,他們都是在除夕前用的一些民俗製品在市場上銷售的。
元代時,財神是那些行業神、祖先神、地方英雄神靈等的兼職,後來,財神逐漸從其他神職中分離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