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遼沈戰役
中共中央對戰爭的形勢做了科學的分析,決戰的方向首先指向東北戰場。東北戰場解放軍主力有70萬人,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共有55萬人(其中正規軍48萬人)分別收縮在長春、沈陽和錦州3個孤立的地區。中共中央和毛澤東從全國戰局出發,為遼沈戰役製定了主力部隊南下北寧線(今京沈鐵路),攻克錦州,封閉國民黨在東北,“關門打狗”的戰略方針。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先頭部隊到達北寧線,會同南線部隊,開始包圍綏中、光城、義縣,遼沈戰役正式打響。10月1日,全殲義縣、興城、綏中之敵,主力部隊包圍錦州。蔣介石急忙從華北、山東海運來7個師,加上錦西、葫蘆島守敵4個師,組成東進兵團,10月10日,攻打解放軍的塔山陣地。
解放軍阻擊部隊經過6晝夜的浴血奮戰,勝利完成了塔山阻擊戰的任務;蔣介石又急令駐沈陽的廖耀湘第九兵團11個師及3個旅兵力,組成西進兵團,馳援錦州,被阻擊於黑山、大虎山地區不得前進。14日,東北野戰軍對錦州發起總攻,激戰31小時,全殲守敵,俘東北“剿總”副司令範漢傑、第六兵團司令盧浚泉以下10萬餘人。17日,被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六十軍的26萬人,在軍長曾澤生率領下起義:19日,東北“剿總”副司令鄭洞國率領其餘守軍投誠,長春宣告解放,遼沈戰役第一階段結束。東北野戰軍攻克錦州後,回師北上,於10月26日,在黑山、大虎山、新民等地包圍了廖耀湘兵團,激戰2天1夜,全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俘兵團司令廖耀湘、軍長李濤、白鳳武、鄭廷笈等。遼沈戰役第二階段結束。東北野戰軍乘勝前進,於11月2日,解放沈陽,第八兵團司令周福成被迫投降,國民黨軍249萬餘人被殲。營口52軍殘敵1萬餘人入海逃跑,11月2日,解放營口,遼沈戰役第三階段勝利結束。
遼沈戰役前後曆時52天,殲敵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並取得了大規模殲敵的經驗;獲得了具有一定工農業基礎的大後方;為解放華北、全中國準備了條件。遼沈戰役的勝利,使人民解放軍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轉折點。為了適應戰略決戰的形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根據“九月會議”的決定,把原各大戰略區的部隊劃分為野戰部隊、地方部隊和遊擊隊3類。隨後,西北、中原、華東、東北野戰軍,分別改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華北野戰軍直屬總部。
淮海戰役
英勇的解放軍為了消滅國民黨南線主力軍,造成進軍江南的條件,繼遼沈戰役之後,立即進行淮海戰役。戰役前,集結在淮海地區的國民黨軍隊有徐州“剿總”司令官劉峙、副司令杜聿明指揮下的4個兵團和3個綏靖區部隊,以後又由華中調來增援的1個兵團,共80萬人。解放軍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及中原、華東、華北一部分地方武裝60餘萬人。中共中央決定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鄧小平為書記,統籌和領導淮海戰役。淮海戰役是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以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展開的。遵照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指示,在廣大人民的支援下,於1948年1月6日,發起一次具有決定性的決戰。
整個戰役分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從11月6日至22日,人民解放軍在徐州以東新安鎮、碾莊地區圍殲黃伯韜兵團。戰役開始,華東野戰軍在中原野戰軍配合下,兵分3路南下,對黃伯韜兵團采取戰略包抄。8日,國民黨第三綏靖區副司令何基灃、張克俠率領2個軍部、3個半師共23萬人,在台兒莊、棗莊地區起義;徐州北大門洞開,解放軍乘機插入,切斷黃伯韜兵團的退路,黃伯韜兵團1個師在曹八集,第六十三軍在窯灣被殲;兵團司令部和4個軍被包圍在縱橫不到20華裏的碾莊地區。12日,解放軍發起總攻,22日,全殲黃伯韜兵團10萬人,黃伯韜本人自殺斃命。第一階段共殲敵178萬人,並切斷敵人從海上的逃路,形成對徐州之包圍,兵臨江淮之勢。
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從11月23日至12月15日,主要目標是殲滅比較突出的孤立的黃維兵團。中原野戰軍主力在華東野戰軍配合下,於11月24日,將黃維兵團包圍在宿縣以南的雙堆集地區。杜聿明率邱清泉、李彌、孫元良等棄守徐州援黃維,12月4日,被包圍在徐州西南陳官莊。12月6日至15日,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發動對黃維兵團的總攻擊,全殲該兵團115萬人,並生俘黃維。杜聿明部則由此陷入了徹底孤立。第三階段,從1月6日,人民解放軍向青龍集、陳官莊被圍的國民黨軍發起總攻,至10日上午10時,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兵團25萬人,生俘杜聿明,擊斃邱清泉,李彌隻身逃走。
淮海戰役曆時65天,共殲敵655萬人,基本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中原地區,為渡江作戰,直搗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解放大上海創造了有利條件。
平津戰役
當遼沈戰役剛結束,淮海戰役方酣之際,從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在華北地區發動一場重要的戰略決戰。戰前,華北戰場傅作義集團60萬兵力,擺在北平為中心的張家口、新保安、天津、塘沽,從西到東形成“一”字長蛇陣,在遼沈、淮海戰役震動之下,已成驚弓之鳥。
按中共中央部署,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組成總前委,領導這一戰役。第一階段,從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華北野戰軍2個兵團及東北野戰軍一部,將國民黨7個師、2個騎兵旅分別包圍於張家口、新保安兩地,采取“圍而不打”的方針。東北野戰軍秘密入關進至平津之間,采取“隔而不圍”的方針。11月29日,東北軍攻打張家口,揭開平津戰役的序幕。並以“聲西掩東”的作戰方式,直到12月22日,東北野戰軍80萬全部入關準備完畢。
平津戰役第二階段,從12月22日至1949年1月15日,采取“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作戰方針。第一步,於12月22日攻克新保安;24日,解放張家口,解決包頭;第二步,於1949年1月14日,向堅固設防、拒不投降的天津之敵,展開攻堅戰,經29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13萬人,生俘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宣告天津解放。第三階段,從1949年1月22日至31日,和平解放北平。北平守敵20萬人,處於90萬人民解放軍的包圍之下,完全陷入欲戰不能,欲逃無路的絕境。傅作義雖與我方已開始談判,但仍猶豫觀望。1月16日,平津前線司令部向傅作義提出和平解放北平的最後通牒。在此期間,北平地下黨亦進行有力地配合。由於中共和平政策的感召和兵臨城下形勢所迫,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1月31日,解放軍接管北平,北平實現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戰役勝利結束。
平津戰役曆時58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人。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歸綏、新鄉、安陽幾個孤立據點外,全部解放。使東北、華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成為全國解放戰爭的戰略後方。9月15日,綏遠國民黨軍在董其武率領下,通電起義,接受改編。
據不完全統計,三大戰役,參戰的民工539萬人,出動的擔架10萬多副,大小車80多萬輛,支援糧食10億斤等。三大戰役曆時一共4個月19天,殲敵154萬人,國民黨賴以生存的軍事力量幾乎喪失殆盡,國民黨政府無法擺脫滅頂之災,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已在眼前。國民黨潰退台灣
三大戰役後,國民黨仍不甘心失敗。一方麵妄圖憑借殘餘的軍事力量與其他地方勢力,在長江南岸、邊遠省份繼續抵抗;一麵又設法玩弄“和平”陰謀,爭取喘息時間,以求得逞。
1948年10月,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向美國國務卿馬歇爾提出建議,勸告蔣委員長退休,讓位給李宗仁或者國民黨內其他較有前途的政治領袖。11月9日,蔣介石致函美國總統杜魯門,要求美國“給予增加軍事援助,並發表關於美國政策之堅定的聲明”,並派宋美齡赴美活動,但遭到冷遇,一無所獲。此時,司徒雷登在中國公開進行倒蔣活動,桂係軍閥也乘機逼宮。在這種內外夾攻形勢下,蔣介石被迫於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聲稱在保存偽憲法、偽法統和反動軍隊的條件下,願意與共產黨“商討停止戰爭、恢複和平的具體辦法”。
蔣介石於1月21日發表文告,聲稱由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與共產黨周旋,自己則溜回老家奉化溪口,在幕後策劃反革命部署。計劃三至六個月時間,在江南重新組編訓練200萬軍隊,以圖東山再起。
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後,繼續進行“和平攻勢”。1月24日,命令行政院實行“七大和平措施”:將各地“剿總”改為軍政長官公署;取消全國戒嚴令;裁撤戡亂建國總隊;釋放政治犯;啟封被封的報紙雜誌;廢止特種刑事條例,撤銷特種刑事法庭;停止特務活動等。1月27日,李宗仁致電毛澤東,表示願意“進行和談”,並兩次派代表前往北平與石家莊同中共領導人磋商。
李宗仁及其桂係“主和”,其意在逼蔣下台,使人民解放軍停止軍事進攻,以便劃江而治,由桂係掌握半壁江山,與共產黨平分秋色。但蔣介石在“引退”前,已采取措施控製實權,“引退”後仍坐鎮溪口,牢牢握住黨、政、軍、特各要害部門,使李宗仁陷入既不能戰,又不能和的困境。
3月8日,李宗仁迫使親蔣的孫科下台,由何應欽接替行政院長職位。24日,行政院指定張治中、邵力子、黃紹竑、章士釗、李蒸為和談代表(後加派劉斐為代表),以張治中為首席代表,組成南京政府的和談代表團。李宗仁、何應欽就和談問題,擬定了“和談腹案”,國防部也擬定了“對國共停戰協定最低限度之要求”,作為和談的基礎。其要旨在於“劃江而治”,實現體麵的和平。
4月1日,國共和談在北平舉行。雙方代表經過11天交換意見後,於4月12日舉行了第一次正式談判。中共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草案》,南京代表團提出40多條修改意見。15日舉行第二次談判,中共和談代表團提出《國內和平協定》8條24款作為定稿,其中接受了南京代表團修改意見的大半,特別是對戰犯問題、國民黨軍政人員處理問題作了較大的有原則的讓步。規定以4月20日為最後簽字日期。
對於這個協定,南京代表團表示願意接受,並派黃紹竑和屈武攜協定飛回南京,勸告李宗仁簽字。李宗仁不敢做主,立即派人送至溪口請示蔣介石。在蔣的掣肘下,李宗仁於20日夜致電張治中,要他們向中共提出“臨時停戰協定”,並拒絕在和談協定上簽字。這樣,國民黨政府的“和平”陰謀宣布破產。
國民黨在發動“和平”攻勢的同時,調集了115個師,加緊布置長江防線,企圖憑借長江天險阻止人民解放區南進。1月25日,蔣介石在溪口密策,決定把江防劃為兩個戰區,從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以西,由白崇禧指揮華中軍政長官公署所屬15個軍20萬人防守;湖口至上海的長江防線及浙贛地區,由湯恩伯指揮京、滬、杭警備司令部所屬25個軍45萬人防守。此外,還以第二海軍艦隊和280架飛機分屬白、湯,配合江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