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讀者來信
最想念的年貨
尋覓美食,過去在我隻是口腹之欲,這幾年追著貴刊的年貨報道,不僅對美食美味多了見識,也生發出新的感悟——透過美食美味,我看到了為家庭團聚而忙碌的身影,引出年飯為誰而忙、爹娘的情感、遊子的心意,並細細品味。由此,我也有了牽掛。這兩年,回家過節都帶著貴刊的年貨專刊,我熱衷於讓爸媽欣賞後選幾樣感興趣的,家鄉有食材的我會動手試一下,條件不具備的就記在筆記本上,與父母約定帶他們旅遊時一定去品嚐。
合肥 李倩
政府采購
我站在一家石雕廠的車間裏,老板問我:你是單位采購還是個人采購,單位采購不打折,個人采購打八折。這是一對石獅,打八折可以省下3萬餘元。在這個極度商業化的社會裏,沒有什麼商品是不能還價的。但非常“奇葩”的是,唯有政府性采購的價格是鐵定的,而且價格高企,質量低劣。
一張辦公桌,氣味刺鼻,我真的無法坐在那裏辦公。我痛訴辦公桌甲醛超標,有人告訴我,這是通過政府采購途徑購置的,要質量好,那是不可能的。我與一位政府部門的領導討論過政府采購,這位官員說,我們也不是傻子,現在智能手機普及,哪樣產品不能在網上搜到,誰還不知道底價是多少?但是如果單位裏的采購由我來決定,我怎麼能說清楚我沒有拿回扣?因此,必須要由政府采購的程序來保證公正和廉潔。
政府采購要有製度約束的確沒有錯,問題是執行過程完全變味了。在武漢第五屆全球公共采購論壇上,中科院研究生院呂本富教授爆料,一台出廠價僅為200萬元的核磁設備,醫院采購價卻高達1200萬元。這樣的政府采購自然有一套所謂的製度,詢價、招投標等等,一切都按製度來。但一方麵,這些製度在操作層麵的不完善導致背離市場、掌控失靈的狀況,另一方麵又恰恰為權力之手提供了謀取私利的便利,給了他們一塊遮羞布。
據的不完全統計,我國公共采購規模已達20萬億元,裏麵到底有多少這樣的不合理的浪費和人為製造的“黑幕”?就監督腐敗而言,我們總是存在“監督本領恐慌”,誰都知道需要監督,但怎樣監督,由誰來監督,監督到什麼程度,截至目前仍然是一件極其複雜的事情。而讓人想不明白的是,關於商業,現在已經是一個電商化的時代了,電商平台有其便利性和透明性,政府采購為何不采取電商化?
杭州富陽 流沙
一個外來人員的自述
近期我連續碰上幾件事情,屢屢體會到身為一名進城謀生的外來人員的困惑。盡管已在本市某城中村棲息了整整11年半,算是為城市貢獻了不少汗水和稅款,如今卻依然徘徊於城市邊緣,還是朋友們戲稱的“三無人員”。
一件事是申請低保金受阻。2014年我結婚,妻子也屬於外省戶籍,在本地一家民企上班,冬季因身體不適而辭職,休息了一段時間,家庭開支頓時顯露困境,妻子催我去有關部門打聽,像這樣的狀況,家裏能否獲得低保金,至少也爭取到冬季取暖補貼。我硬著頭皮,去找了轄區的民政局、社保局等單位,工作人員告知了低保申請條件,其中一條是要雙方的戶籍證明和收入證明。我說妻子的戶籍證明沒問題,但我在原籍所在地屬於城鎮集體戶口,沒有戶口本。工作人員回應,低保的政策規定很嚴,必須所有證件齊全才行。至於冬季取暖補貼,主要是各單位視情形發放,本市戶籍的城鎮低保戶和農村五保戶也有取暖補貼,請自行對比是否合格。我想想也是,不合格。
第二件事是社保事宜被迫放棄。十幾年前我在某偏僻地域的某家老國企就業時,每月繳納3元的養老保險金,直接從工資扣除,當時該企業效益差勁,常拖欠幾月工資,職工們紛紛離開,我也變成“三不要人員”(即不要戶口、不要檔案、不要職稱),進城打拚謀求發展,前些年掙到手的錢款,僅夠自個兒糊口,無暇顧及什麼社保,自然也從來沒享受任何醫療保險待遇。2014年,我琢磨該給自己辦份社保了,瞅著本市靈活就業人口的社保標準,一下就心虛了,靈活就業人員年度養老繳費的個人實際繳費比例,從100%到40%,相應的繳費金額,從9770.64元到3908.28元,而年度醫療繳費100%的比例,對應的人民幣是4573.64元,這兩項重要保險的比例和金額,明顯高於多數在崗職工的水準。
第三件事是打官司的證明沒開成。2014年底,緣於兩家公司涉嫌侵權,多番交涉無果,我準備通過司法訴訟途徑索取,考慮到自身現階段的困窘情形,訴訟費開銷可能不低,便寫了個訴訟費用緩交證明,請房東帶著我去找村委會蓋章。村委會管章的會計瞟了一眼,厲聲回答,不是本村戶口的人,一律不蓋章,誰知道咋回事?房東倒還不錯,悄悄出了主意,先到本地的居委會辦個居住證,再上居委會試試。我就轉至附近的某居委會,一打聽,居委會和居住證也不能證明轄區的外來人口家庭或個人的其他情況。我又向一位律師朋友打聽,他說這得要老家戶籍地開出經濟困難證明。唉,天高地遠的我,怎麼要求戶籍所在地開此等證明?不了解我的實際情形,對方也不會開證明,隻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