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與消費
理財與消費
油價在絕望中上漲
4天內,國際原油價格反彈19%,布倫特原油價格漲至每桶58美元,雖然去年6月以來跌幅仍高達50%,反彈仍接近了牛市的標準。整個石油業陷入絕望,於是牛市來臨。數據可以體現這種絕望:美國閑置石油與天然氣鑽井平台多達94個,達1987年以來最高水平;石油業巨頭英國石油公司BP稱將削減開支,將2015年預算支出由260億美元下調至200億美元;1月份,得克薩斯州一家私營石油公司WBH Energy申請破產保護。美國的18個頁岩油產區中,隻有4個產區的頁岩油公司還能勉強保持不虧損。
降準“紅包”
央行宣布自2月5日起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市場預計或帶來9000億元流動性。隨著降準降息PSL輪番上陣,資產價格受益於貨幣寬鬆,股債雙牛有望延續。降準“紅包”最直接將表現在銀行業績上,降準釋放的資金可投入高於存放央行利率的領域,預計全行業淨利潤將增2個百分點。降準還能夠緩解投資者對流動性的擔憂,房地產和大宗商品等周期性也有望探底回升。考慮到大金融板塊在上次降息之後漲幅過大,前期機構配置力度小,如化工、油服、煤炭、有色等傳統周期品或最受益。
歐洲日本化又一證據
擔憂歐元區通縮的投資者買入避險資產,史上首次,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低於日本。2月3日,德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最低跌至0.307%,日本10年期國債收益率最高升至0.371%。此前,細數全球發達國家,10年期國債收益率低於1%的僅有兩個:日本和瑞士。日本經濟連續10年零增長,且物價不斷下跌,日本國債受到保守的日本國民的追捧。今年1月,歐元區通脹跌至-0.6%,與歐元區史上的最差紀錄持平,市場普遍認為,目前困擾歐洲的通縮力量絕不是暫時的。
暗戰央行
截至2月3日,今年來人民幣即期彙率跌幅五度逼近2%,無限接近於央行的跌停容忍度。而每當人民幣即期彙率逼近跌停時,人民幣境內外彙差往往縮小到40~50個基點,繼而套利行為消退,帶動即期彙率出現一定程度的反彈。一個看跌人民幣的套利鏈條浮出水麵。套利者通常的做法是,先在香港設立一家“窗口”公司,通過公司與境內企業簽訂一係列貿易合同,再在貿易項下,迅速將美元彙到窗口公司賬戶實現套利操作。80多個基點的彙差意味著投入1億美元,每天至少能創造約80萬美元收益。
減持銀行股
繼社保基金減持工行之後,卡塔爾投資局也於1月底減持農行股份,恒生銀行也正在考慮出售興業銀行股權,銀行業再次迎來減持潮。投資者對銀行板塊最主要的擔憂集中於資產質量風險,尤其是逐步攀升的壞賬率。截至去年底,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上升至1.29%,第三季度數據為1.16%。單季度壞賬增加0.13個百分點,為2004年以來最快。包括政策銀行在內的整個銀行業金融係統壞賬率為1.64%。不過,銀行股價隻是其賬麵價值的0.82倍,機構和分析師多認為股價已經反映了壞賬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