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談“道地藥材”的形成原因(1 / 3)

談“道地藥材”的形成原因

學術探討

作者:梁飛,李健,張衛,張瑞賢

[摘要] 中藥材是中醫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藥材的質量決定了中醫臨床療效的優劣。道地藥材強調藥材的產地,其理念在秦漢之際即已有之;而道地藥材的最終確立與興盛發展,則約在明清兩代。期間經曆了千餘年的發展,影響因素是多方麵的。中醫的實踐檢驗與理論指導是道地藥材形成的理論基礎,生態環境與藥材種質的差異則是其本質原因;而明清時期的社會發展作為一種無形的推動力,其影響也不可忽視。

[關鍵詞] 道地藥材;形成原因

道地藥材對於中醫學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中藥材是中醫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中藥材的質量決定了中醫臨床療效的優劣。道地藥材強調藥材的產地,正是因為不同產地的藥材質量不一。如清代《偽藥條辨》雲:“附子以蜀地綿州出者為良,氣味辛熱有大毒……今陝西亦蒔種附子,謂之西附,性雖辛溫,而力稍薄,不如生於川中者土厚而力雄也。”即指出川中之土地厚實而肥沃,適宜附子生長,故所產附子氣味辛熱而功效顯著。

所以古人告誡“凡用藥必須擇土地之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終亦不能活人(宋代《本草衍義》)”。中醫經典著作《傷寒論》中即已應用了多種道地藥材,書中112首方劑,涉及80餘種中藥,其中多處應用阿膠(產於山東東阿)、代赭石(產於山西代縣)、巴豆(產於四川)、蜀漆(產於四川)等具有特定產地標示的藥材。

有關道地藥材的認識,秦漢之際即已有之;而道地藥材的最終確立與興盛發展,則約在明清兩代。期間經曆了千餘年的發展,影響因素是多方麵的。

1 中醫的實踐檢驗與理論指導

道地藥材是在中醫的實踐中被發現,並被加以理論總結和指導。如果沒有中醫學,中藥材都無從談起,更何況中藥材之道地性。同一種植物或動物有的在世界各地廣泛分布,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應用可能具獨特功效,而對於其他民族或地區則作用不同,或不入藥或僅作單驗方或草藥流行於民間。例如青蒿,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北美洲,國外醫學界認為其具有健胃、緩瀉的作用,而中醫學則用以清熱解暑、止痢截瘧;又如澤瀉,亦廣泛分布於亞洲、歐洲、北美洲,國外醫學界用以治療維生素缺乏症,而中醫學則認為其具有利水滲濕、泄熱收斂的功效。可見道地藥材不僅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而且包含著我國古代醫藥先賢的高度智慧和豐富臨床經驗[1]。

1.1 實踐的檢驗 道地藥材最初的認識,來源於中醫的臨床實踐。如南北朝《本草經集注》所言:“(人參)生上黨山穀及遼東,狀如防風,多潤實而甘……百濟者,形細而堅白,氣味薄於上黨。次用高麗,高麗即是遼東,形大而虛軟,不及百濟……而實用並不及上黨者……今近山亦有,但作之不好。”即指出古人在實踐中,發現人參分布於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外觀、性味、功效,而以山西上黨所產者,甘潤肥實、性味優良、功效顯著。又明代《本草綱目》載:當歸“川產者力剛而善攻”,“秦產者力柔而善補”。指出同為當歸,因產地不同而性力有剛柔之別,川當歸長於攻,秦當歸善於補。又清代《本草問答》載:“黃芪以北口外產者為佳……補氣之藥皆以北方產者為良。漢中甘肅所產黃芪,根體多實,氣不盛而孔道少;山西所產,體略虛鬆,以氣略盛,內有通氣之孔道,故略虛鬆。猶不及北口外所產者,其體極鬆,以內中行水氣之孔道更大,故知其氣為更盛。”指出黃芪以北口外所產為佳,因此處所產的黃芪,體質極為虛鬆,內部滿布孔道,便於水氣運行,正合其補氣之功效。

1.2 理論的總結 我國古代醫藥學家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對於道地藥材的認識由淺入深,逐漸形成了較為豐富的理論闡述。這一理論探索過程,大致經曆了3個階段。①道地的“樸素生境觀”。這一階段以《神農本草經》為代表。對“地道”的認識以古國名為主,並有粗略論述了生境含義。②道地的“小環境觀”。這一階段以梁代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經集注》為代表。不僅論述了古今地名的異同,而且注重藥材當時的產地分布、藥物的形態特征,並在本草學上首次明確地論述地道與非地道藥材對臨床療效的影響。指出要注意小環境對藥材質量的影響。③道地的“整體觀”。這一階段以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為代表,對“地道”的論述不僅產地更明確,而且注重水、土、氣象及其相互關係等整體的論述,並能與氣候要素相聯係[2]。

清代《本草問答》較詳細地論述了中醫對於道地藥材的理論認識:“物各有性……原其所由生而成此性也,秉陽之氣而生者,其性陽。秉陰之氣而生者,其性陰。或秉陰中之陽,或秉陽中之陰。”指出產地將自身的秉性賦予所產之物。又言:“人參不生於東南,而生於北方……蓋北方屬水,於卦為坎,坎卦外陰而內陽。人參生於北方,正是陰中之陽也。坎卦為水,天陽之氣,皆發於水中。”從陰陽五行、卦爻理論的角度來闡述人參的特性與產地之間的關係。類似論述還有:“如青礞石、化紅皮、荔枝核,皆秉東方木氣者也。或能平肝以行痰,或能散肝以解鬱。皆以東方產者,為得木氣之全,故此等藥廣東產者為佳。川貝母、生石膏、桑白皮,皆秉西方金氣而生,或利肺降痰,或清金去熱,皆以西方產者,為得金氣之清,故此等藥以川西產者為佳。至於中央備東南西北之四氣,而亦有獨得中央之氣者,如河南居天下之中,則產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