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送走動蕩不安,迎來扣人心弦(1 / 3)

送走動蕩不安,迎來扣人心弦

軍情關注

作者:韓旭東

年終歲尾,人們總喜歡盤點過去,展望未來。對於軍事而言,可能會讓人思緒萬千——過去的,令人難以忘懷;未來的,可能扣人心弦。

從全球軍事角度來看,2012年總體是穩定的,因為沒有大的戰爭出現,但這並不意味著各地都很平靜。其中,亞太地區是全球最為動蕩之地,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這一地區的軍事形勢總體上表現出以下特點:一個“焦點”、兩條“壓力圈”和三種“狀態”。一個“焦點”,即美國仍然是挑動該地區軍事動蕩的始作俑者,其全球稱霸戰略軍事重心正在向亞太地區加速“東移”;兩條“壓力圈”,即美國針對伊朗和中國分別構建軍事壓力圈;三種“狀態”,即以中東為中心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地區的“打”、以南海為中心的東南亞地區的“鬧”和東北亞的“鬥”。其中,東北亞的“鬥”最值得關注。此外,軍火市場出現的新變化,各國軍事發展出現的新動向等,也是讓人難以忘記的。

爭“鬥”充滿離奇變數

隨著美國全球稱霸戰略軍事重心的“東移”,東北亞軍事安全格局麵臨著重構的大勢,該地區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想在新格局中處於被動地位。在該地區的各國大力發展軍事實力的同時,也在尋找未來其在新軍事格局中的最佳位置,在新的軍事動態平衡架構中盡可能擴大本國的國家利益。此外,由於該地區各種矛盾日益激化,各國不得不將軍事安全列為目前的首要安全,利用軍事手段捍衛國家利益。東北亞軍事互“鬥”逐漸白熱化。如朝鮮與韓國、韓國與日本、日本與俄羅斯、日本與中國、美國與俄羅斯以及美國與朝鮮等彼此之間在軍事上都有博弈。東北亞的態勢相互交織在一起,錯綜複雜。其實,這種“鬥”的最根本原因在於,美國全球稱霸軍事戰略重心“東移”,極力推行亞太地區“再平衡”戰略,構建亞太軍事新格局。東北亞的各軍事大國和軍事強國在奧巴馬再次成為美國總統之前,都想各顯神通,以爭取推動未來東北亞軍事新格局向著對本國有利的方向發展。

首先,朝鮮通過“鬥”來鞏固國內的政治穩定。朝鮮推行“先軍”政策,軍事是政治生活的生命線。對此,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為了維護執政地位,一方麵大力調整軍隊高層人員布局,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同時通過與其他有關國家的軍事博弈來鞏固執政地位。據有關報道,金正恩指導了兩年前朝鮮軍隊對韓國延坪島的炮擊,並認為取得了重大勝利。在“延坪島炮擊”事件兩周年之際,麵對韓國通過各種手法極力“歪曲”朝鮮軍隊在這一事件中的作為,朝鮮不能不在軍事上做出強烈回應了。

其次,韓國在軍事上的“鬥”,歸根結底是力圖從美國那裏得到更多的利益。韓國既與朝鮮“鬥”,也與日本“鬥”。麵對“天安號”事件和“延坪島炮擊”事件的屈辱以及國內民眾和輿論指責政府的無能,韓國總統李明博在爭取連任時不得不以軍事為突破口,扭轉自己軟弱無為的形象。同時,麵對日本在島嶼爭端問題上做出的咄咄逼人的軍事架勢,韓國隻能在軍事上不甘示弱,直麵日本。另外,作為美國在東北亞的兩個盟國之一,韓國也知道日本與美國的關係要強於其與美國的關係。為了在美國構建的未來東北亞軍事安全格局中爭取到有利地位,韓國在軍事上必須要為美國推行的亞太新戰略做出更多的擔當。這也是韓國頻頻展示“軍事肌肉”的重要原因。

再次,日本不斷製造事由奮力衝破“緊箍咒”。隨著日本國內政治氣氛急速轉向保守,各派政治勢力紛紛轉向打軍事牌。日本各派政治勢力提出了各種突破軍事發展限製的主張,執政當局為了爭得人氣,不斷推出“新政”,還半推半就地準備強力對外用兵,導致日本軍力出現無約束的提升。東北亞諸多被日本侵略的國家擔心日本軍國主義陳渣泛起,這將是影響東北亞動蕩最為嚴重的因素。

最後,俄羅斯在軍事上的“鬥”是要擴大其在東北亞的影響力。俄羅斯在軍事改革計劃完成後,成立了新的戰區。麵對其歐洲部分被北約遏製而無法作為,俄羅斯便將其亞洲部分作為軍事發揮作用的重點地區。對此,俄羅斯加強了其東部戰區兵力,尤其加大了在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的兵力部署。同時,俄羅斯在其東西伯利亞地區加大了軍事存在,軍事演習的次數日漸增多,演習的強度也隨之提高,以圖在東北亞事務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在這裏,不得不說的還有美國。進入新世紀後,美國推出了“再平衡”戰略。原因在於,冷戰時期,美國認為亞太地區在軍事力量格局上維持著一種戰略平衡,有利於其與蘇聯的博弈。而現如今,美國認為,它在亞太地區的“力量逐漸失衡”,這對美國維護其全球霸權是不利的。美國必須使其在亞太地區的力量回到有利的平衡狀態,“再平衡”戰略由此衍生。因此,美國讓盟國打頭陣,與其他國家博弈,美國在後給予指導;推動盟國發展軍力,美國在核心軍事技術上控製,使盟國不致脫離其戰略軌道;力度適可而止,但使該地區處於經常動蕩之中,削弱潛在對手的實力,以構建對美國及其盟國有利的戰略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