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範蠡 商道的智慧
視野
作者:郭特利
古往今來的中國曆史中,有不少英雄豪傑在其關鍵時刻,做出了關鍵決定:結果有些決定創造了後來的輝煌,或免於未來的災難;但也有些結果不如人意,甚至惹來殺身之禍。在我們今日的商場上,如能鑒往知來,由曆史案例中有些參考啟發,或許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恰當的決定。
過去10年,我參與建立了華人投影機領導品牌奧圖碼,擔任第一任亞洲總經理至今年7月,讓奧圖碼由一全新品牌到世界領導品牌。最近剛決定自奧圖碼“第一次”退休,主要考慮於公,奧圖碼進入第二階段成長期,我這拓荒領導者該交棒;於私,近來思考或許人生下半場, do right thing (把事情做對),可能比do thing right (做對的事)更重要,所以想給自己一段長假思考與準備人生下半場。
談商道與管理,不論及年代或氣度,陶朱公範蠡應是很好的第一個案例。範蠡在周景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窮途末路之際,投奔越國開始輔佐勾踐,之後輔佐越王勾踐曆經在吳國為奴、臥薪嚐膽、滅吳複國,前後長達20餘年,與文仲大夫同為勾踐的兩大功臣。功成之後,範蠡有先見之明,擔心“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主動辭官歸隱,改行經商,而後成了富甲一方的大商賈,被後人尊為商聖。相較於文仲最後果真被勾踐“兔死狗烹”,範蠡在關鍵時刻的決定令後人佩服不已。
綜觀範蠡一生,同時兼具了職業經理人與創業者的優點,頗值得我們學習。在其前半生的輔佐勾踐期間,其實可以看到不少我們今日職業經理人的專業手法。向勾踐慨述“越必興、吳必敗”之斷言,可稱為“規劃願景”;進諫勾踐“屈身以事吳王,徐圖轉機”,可視為“戰略方針”;與文仲擬定興越滅吳九術,是為“戰略規劃”;協助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是“營運管理”;此四大項目,至今仍為職業經理人的重要專業與核心技能。而範蠡後半生的辭官歸隱,改行經商,不僅是參透do thing right 與 do right thing 的差異,更展現了創業者的胸襟與氣度。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大家在人生的前半場,多數處於如何做好本份內的工作,把 do thing right 做好,希望能“求五鬥,而最好不必折腰”。在這階段,學習範蠡的前半生,掌握崗位上的“規劃願景”“戰略方針”“戰略規劃”與“營運管理”,應該可以勝任多數職業經理人,甚至高階職業經理人的工作。
前半場的 do thing right 比較好學,較難參透與學習的是如何在合適的時間點來“取舍”與 do right thing 的選擇。我們無法確實了解當時範蠡對“留在越國,繼續為官”與“功成身退,追求自我理想”二者的衡量標準,來學習他的“取舍”之道;但或許可以反求自我,麵對不同選擇時的考驗與需求。尚需為五鬥米折腰者,當然需考慮五鬥米;不缺五鬥米者,或可效法陶朱公,不論是向往攜西施遊西湖,或者是成為大商賈。
商道,有如範蠡一生;先把事情做好,再選擇對的事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