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2章 倒黴的案首(1 / 2)

祥符縣,是開封府的府城,除了駐有府衙和布政使司衙門外,還同時設有縣衙,平日裏的事務,基本上都是歸縣衙門管的。

隻要不是捅了天大的簍子,通常都輪不到府衙的大佬們出麵。

祥符縣的知縣姓魏,進士出身,年紀不過三旬,能在省城這樣的地方任知縣,也不算差了。

不過,魏知縣對自己如今的官位可不太滿意,總想著找機會大幹一場,好把頭上的烏紗帽給換換。

魏知縣事必躬親,平時一有個甚麼事兒,總能看到他身先士卒,跑在第一線的身影。也因此,在老百姓們的眼中,這位父母官的官聲確實不錯。

今日,魏知縣正在後堂裏百無聊賴,想著找點甚麼事來幹時,事情還真有了。

祥符郡主派來的那名護衛,在見到魏知縣後,便把事情給簡單地說了一遍。

魏知縣一聽,嘿,這還真是剛想睡覺就有人送來枕頭,是在給自己表現的機會呀。當下毫不猶豫,一聲令下便調出了六名捕快,前去捉拿“案犯”。

捕快原先分為捕役和快手,這時期合稱為捕快,是衙門裏有編製的“經製正役”。

祥符縣衙裏,總共也就二十名捕快,而平時在衙門裏待命的隻有三分之一。魏知縣這一出動,便差不多帶走了衙門裏所有的人手,可見其對此事是十分重視的。

一個縣衙門,就隻有二十名捕快?這能管得過來嗎?

其實不然,捕快隻是在編製裏的正役罷了。通常,一名捕快要外出公幹時,會帶上兩名“副役”,而每個“副役”則又會帶上他的“幫手”和“夥計”,以此類推,實際上調動一名捕快,就相當於要帶出去的人將近有十個,六名捕快就是六十人,這可不算少了。

魏知縣要是真隻帶去六個人的話,怕是還不夠張子君一個人打的。當然了,也沒幾個人敢和官兵動手,公然以武力拒捕的。

魏知縣行事雷厲風行,屬下的這些差役們也不含糊,不足一刻鍾的功夫,便點齊了人手,六十人浩浩蕩蕩地奔向了“案發地點”——醉仙樓。

在承平年代,縣衙裏突然出動這麼多人,也是很少見的,百姓們見到這樣的現象,都在身後議論紛紛,猜測著究竟是發生了甚麼大事,值得縣尊大人如此大動幹戈。

————

————

趙玉虎今天組織了個文會,到場的除了本屆的生員以外,還有些府城裏有名的童生。

所謂文會,無非就是文士們集中到一塊兒,或是飲酒賦詩,或是喝茶切磋學問的聚會罷了。作為趙家的二少爺,想要組織一場文會並不難,其實隻要有錢,願意來蹭吃蹭喝的人肯定不會太少。

趙玉虎組織這一場文會,其實是有目的的。他想把本屆的生員們聚到一塊兒,然後把陸誠的老底給當眾揭穿,好證明此人並非有真才實學,而是通過些甚麼別的手段奪得本次院試的案首。

其實他心裏也清楚,自己手頭沒有確鑿的證據,光靠一些誹謗之言,未必就能讓人相信自己的話。

不過這隻是其中的一個想法,就算真的不成,還可以把陸誠的“家醜”給揭露出來嘛。這種事情,就連文人們也是很喜歡聽的。

請文人們聚會,趙玉虎可不舍得花冤枉錢,便隻是找了家不大的茶樓,包下了二樓的幾張桌子,當作此次文會的場地。

考完了院試,在府城裏逗留的生員可不多,隻有二十位府城本地,以及附近縣裏的生員。其餘的,則全是些考過府試的童生了。

今天討論的主題,竟然是陸誠的那首詩。

趙玉虎以自己陸誠同鄉的身份,當眾揭開了陸誠屢試不中的傷疤,並鄭重地表明,陸誠的才學其實不怎麼樣,於詩詞一道更是一竅不通,這首詩絕對是剽竊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