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烏龍嶺上,石寶、鄧元覺兩個元帥在寨中商議道:“即目宋江兵馬退在桐廬縣駐紮,倘或被他私越小路,度過嶺後,睦州咫尺危矣。不若國師親往清溪大內,麵見天子,奏請添調軍馬守護這條嶺隘,可保長久。”鄧元覺道:“元帥之言極當,小僧便往。”鄧元覺隨即上馬,先來到睦州見了右丞相祖士遠,說:“宋江兵強人猛,勢不可當。軍馬席卷而來,誠恐有失。小僧特來奏請添兵遣將,保守關隘。”祖士遠聽了,便同鄧元覺上馬離了睦州,一同到清溪縣幫源洞中。先見了左丞相婁敏中,說過了奏請添調軍馬。

次日早朝,方臘升殿,左右二丞相一同鄧元覺朝見。拜舞已畢,鄧元覺向前起居萬歲,便奏道:“臣僧元覺,領著聖旨,把太子同守杭州。不想宋江軍馬,兵強將勇,席卷而來,勢難迎敵。致被袁評事引誘入城,以致失陷杭州。太子貪戰,出奔而亡。今來元覺與元帥石寶退守烏龍嶺關隘,近日連斬宋江四將,聲勢頗振。即目宋江已進兵到桐廬駐紮,誠恐早晚賊人私越小路,透過關來,嶺隘難保。請陛下早選良將,添調精銳軍馬,同保烏龍嶺關隘,以圖退賊,克複城池。臣僧元覺特來啟請。”方臘道:“各處軍兵已都調盡。近日又為歙州昱嶺上關隘甚緊,又分去了數萬軍兵。止有禦林軍馬,寡人要護禦大內,如何四散調得開去?”鄧元覺又奏道:“陛下不發救兵,臣僧無奈。若是宋兵度嶺之後,睦州焉能保守?”左丞相婁敏中出班奏日:“這烏龍嶺關隘,亦是要緊去處。臣知禦林軍兵總有三萬,可分一萬跟國師去保守關隘。乞我王聖鑒。”方臘不聽婁敏中之言,堅執不肯調撥禦林軍馬去救烏龍嶺。有詩為證:

偽朝事體潰如癰,要請廷兵去折衝。

自古江山歸聖主,髡囚猶自妄爭鋒。

當日朝罷,眾人出內。婁丞相與眾官商議,隻教祖丞相睦州分一員 將,撥五千軍與國師去保烏龍嶺。因此,鄧元覺同祖士遠回睦州來,選 了五千精銳軍馬,首將一員夏侯成,回到烏龍嶺寨內。與石寶說知此事。石寶道:“既是朝廷不撥禦林軍馬來退宋兵,我等且守住關隘,不 可出戰。著四個水軍總管牢守灘頭江岸邊,但有船來,便去殺退,不可 進兵。”

且不說寶光國師同石寶、白欽、景德、夏侯成五個守住烏龍嶺關 隘。卻說宋江自折了將佐,隻在桐廬縣駐紮,按兵不動,一住二十餘 日,不出交戰。忽有探馬報道:“朝廷又差童樞密齎賞賜,已到杭州。 聽知分兵兩路,童樞密轉差大將王稟分齎賞賜,投昱嶺關盧先鋒軍前去 了。童樞密即目便到,親齎賞賜。”宋江見報,便與吳用眾將都離縣二 十裏迎接。來到縣治裏,開讀聖旨,便將賞賜分給眾將。宋江等參拜童 樞密,隨即設宴管待。童樞密問道:“征進之間,多聽得損折將佐。”宋 江垂淚稟道:“往年跟隨趙樞相北征大遼,兵將全勝,端的不曾折了一 個將校。自從奉敕來征方臘,未離京師,首先去了公孫勝,駕前又留下 了數人。進兵渡得江來,但到一處,必損折數人。近又有八九個將佐病 倒在杭州,存亡未保。前麵烏龍嶺廝殺二次,又折了幾將。蓋因山險水 急,難以對陣,急切不能打透關隘。正在憂惶之際,幸得恩相到此。” 童樞密道:“今上天子多知先鋒建立大功,後聞損折將佐,特差下官引 大將王稟、趙譚前來助陣。已使王稟齎賞往盧先鋒處,分俵給散眾將去 了。”隨喚趙譚與宋江等相見,俱於桐廬縣駐紮。飲宴管待已了。

次日,童樞密整點軍馬,欲要去打烏龍嶺關隘。吳用諫道:“恩相 未可輕動。且差燕順、馬麟去溪僻小徑去處,尋覓當村土居百姓,問其 向道,別求小路,度得關那邊去。兩麵夾攻。彼此不能相顧,此關唾手 可得。”宋江道:“此言極妙!”隨即差遣馬麟、燕順引數十個軍健,去 村落中尋訪百姓問路。去了一日,至晚引將一個老兒來見宋江。宋江問 道:“這老者是甚人?”馬麟道:“這老的是本處土居人戶,都知這裏路 徑溪山。”宋江道:“老者,你可指引我一條路徑過烏龍嶺去,我自重重 賞你。”老兒告道:“老漢祖居是此間百姓,累被方臘殘害,無處逃躲。幸得天兵到此,萬民有福,再見太平。老漢指引一條小路,過烏龍嶺去便是東管,取睦州不遠;便到北門,卻轉過西門,便是烏龍嶺。”宋江聽了大喜。隨即叫取銀物賞了引路老兒,留在寨中,又著人與酒飯管待。次日,宋江請啟童樞密守把桐廬縣。宋江自引軍馬,親來睦州城下。“兩麵夾攻,可取烏龍嶺關隘。”童貫便教宋先鋒分兵撥將。宋江親自領正偏將一十二員,取小路進發,童樞密部領兵馬大路而進。宋江所帶那十二員是:花榮、秦明、魯智深、武鬆、戴宗、李逵、樊瑞、王英、扈三娘、項充、李袞、淩振。有詩為證:

山嶺崎嶇繞睦州,損兵折將重堪憂。

若非故老為向導,焉得奇功頃刻收?

話說當下宋江親自帶領正偏將一十二員,隨行馬步軍兵一萬人數,跟著引路老兒便行。馬摘鑾鈴,軍士銜枚疾走。至小半嶺,已有一夥軍兵攔路,宋江便叫李逵、項充、李袞衝殺入去,約有三五百守路賊兵,都被李逵等殺盡。四更前後,已到東管。本處守把將伍應星,聽得宋兵已透過東管,思量部下止有三千人馬,如何迎敵得?當時一哄都走了,徑回睦州報與祖丞相等官知道:“今被宋江軍兵私越小路,已透過烏龍嶺這邊,盡到東管來了。”

祖士遠聽了大驚,急聚眾將商議。宋江已令炮手淩振放起連珠炮。烏龍嶺上寨中,石寶等聽得大驚,急使指揮白欽引軍探時,見宋江旗號遍天遍地,擺滿山林。急退回嶺上寨中,報與石寶等官。石寶便道:“既然朝廷不發救兵,我等隻堅守關隘,不要去救。”鄧元覺便道:“元帥差矣!如今若不調兵救應睦州,也自猶可;倘或內苑有失,我等亦不能保。你不去時,我自去救應睦州。”石寶苦勸不住。鄧元覺點了五千人馬,綽了禪杖,帶領夏侯成下嶺去了。

且說宋江引兵到了東管,且不去打睦州,先來取烏龍嶺關隘,卻好正撞著鄧元覺。軍馬漸近,兩軍相迎,鄧元覺當先出馬挑戰。花榮看見,便向宋江耳邊低低道:“此人則除……如此如此可獲。”宋江點頭道:“是。”就囑咐了秦明,兩將都會意了。秦明首先出馬,便和鄧元覺交戰。鬥到五六合,秦明回馬便走,眾軍各自東西四散。鄧元覺看見秦明輸了,倒撇了秦明,徑奔來捉宋江。原來花榮已準備了,護持著宋江。隻待鄧元覺來得較近,花榮滿滿地攀著弓,覷得親切,照麵門上颼地一箭。弓開滿月,箭發流星,正中鄧元覺麵門,墜下馬去,被眾軍殺死。一齊卷殺攏來,南兵大敗。夏侯成抵敵不住,便奔睦州去了。宋兵直殺到烏龍嶺邊,嶺上擂木炮石打將下來,不能上去。宋兵卻殺轉來,先打睦州。

且說祖丞相見首將夏侯成逃來,報說:“宋兵已度過東管,殺了鄧國師,即日來打睦州。”祖士遠聽了,便差人同夏侯成去清溪大內,請婁丞相入朝啟奏:“見今宋兵已從小路透過到東管,前來攻打睦州甚急。乞我王早發軍兵救應,遲延必至失陷。”方臘聽了大驚,急宣殿前太尉鄭彪,點與一萬五千禦林軍馬,星夜去救睦州。鄭彪奏道:“臣領聖旨。乞請天師同行策應,可敵宋江。”方臘準奏,便宣靈應天師包道乙。當時宣詔天師,直至殿下麵君。包道乙打了稽首,方臘傳旨道:“今被宋江兵馬,看看侵犯寡人地麵,累次陷了城池兵將,即目宋兵俱到睦州。可望天師闡揚道法,護國救民,以保江山社稷。”包天師奏道:“主上寬心,貧道不才,憑胸中之學識,仗陛下之洪福,一掃宋江兵馬,死無葬身之地!”方臘大喜,賜坐,設宴管待。包道乙飲筵罷,辭帝出朝。包天師便和鄭彪、夏侯成商議起軍。

原來這包道乙祖是金華山中人,幼年出家,學左道之法。向後跟了方臘,謀叛造反,以邪作正,但遇交鋒,必使妖法害人。有一口寶劍,號為玄元混元劍,能飛百步取人。協助方臘,行不仁之事,因此尊為靈應天師。那鄭彪原是婺州蘭溪縣都頭出身,自幼使得槍棒慣熟。遭際方臘,做到殿帥太尉。酷愛道法,禮拜包道乙為師,學得他許多法術在身,但遇廝殺之處,必有雲氣相隨,因此人呼為鄭魔君。這夏侯成亦是婺州山中人,原是獵戶出身,慣使鋼叉,自來隨著祖丞相管領睦州。

當日,三個在殿帥府中商議起軍,門吏報道:“有司天太監浦文英來見天師。”問其來故,浦文英說道:“聞知天師與太尉、將軍三位,提兵去和宋兵戰。文英夜觀乾象,南方將星皆是無光,宋江等將星尚有一半明朗者。天師此行雖好,隻恐不利。何不回奏主上,商量投拜為上,且解一國之厄。”包天師聽了大怒,掣出玄天混元劍,把這浦文英一劍揮為兩段,急動文書申奏方臘去訖。不在話下。有詩為證:

文英占玩極精詳,進諫之言亦善良。

妖道不知天命在,怒將雄劍斬身亡。

當下便遣鄭彪為先鋒,調前部軍馬,出城前進。包天師為中軍,夏侯成做合後,軍馬進發,來救睦州。

且說宋江兵將攻打睦州,未見次第,忽聞探馬報來:“清溪救軍到了。”宋江聽罷,便差王矮虎、一丈青兩個出哨迎敵。夫妻二人帶領三千馬軍投清溪路上來,正迎著鄭彪。首先出馬,便與王矮虎交戰。兩個更不打話,排開陣勢,交馬便鬥。才到八九合,隻見鄭彪口裏念念有詞,喝聲道:“疾!”就頭盔頂上流出一道黑氣來;黑氣之中,立著一個金甲天神,手持降魔寶杵,從半空裏打將下來。王矮虎看見,吃了一驚,手忙腳亂,失了槍法,被鄭魔君一槍戳下馬去。一丈青看見戳了他丈夫落馬,急舞雙刀去救時,鄭彪便來交戰。略鬥一合,鄭彪回馬便走。一丈青要報丈夫之仇,急趕將來。鄭魔君歇住鐵槍,舒手去身邊錦袋內摸出一塊鍍金銅磚,扭回身看著一丈青麵門上,隻一磚打落下馬而死。可憐能戰佳人,到此一場春夢!有詩哀挽為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