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嗬嗬……尚將軍有空的時候多給朕弄幾件寶物即可,你身上的奇珍異寶已經讓朕看的眼花繚亂了。”劉辯大笑一聲,半是認真半是玩笑的對尚師徒道。
“臣謹遵聖諭,日後一定會留心查看。”尚師徒憨笑一聲,答應了下來。
劉辯宣布這場比武就此落下帷幕,日後與文科一樣,由兵部主辦,每年都設置武科對下習武之人開放,隻要能夠獲得武舉甚至武狀元,必然會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劉辯的話音剛落,忽然自人群中擠出一個眉清目秀的青年,約莫十七八歲的樣子,肩上背著一個包裹,看起來風塵仆仆的樣子。
這青年趁禦林軍不備,大步直奔觀禮台,朗聲質問:“草民以為,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
“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製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場,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淩三軍,誌輕疆虜,怯於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
“陛下豈能以武藝高低而用人,敢問李靖、吳起等將軍是否都是勇冠三軍的猛將?”這青年麵對高高在上的子,毫無懼意,口若懸河,侃侃而談。
“大膽,竟敢衝撞陛下,給我拿下!”禦林軍統領文鴦上前一步,叱喝禦林軍抓人。
劉辯急忙伸手:“且慢,這位先生的非常好,不可魯莽!”
聽到子誇讚,劉伯溫及陳平、孫臏、蒯越等兵部官員才鬆了一口氣,這年輕人的頭頭是道,讓他們如同醍醐灌耳,忍不住有種擊節叫好的衝動。隻是不知道子心中什麼想法,不敢輕易流露,此刻看到子持欣賞的態度,便紛紛頷首讚許。
“這是個人才,比起班門弄斧的武夫強多了!”李白不甘落後,伸出大拇指誇讚。
看到子及公卿一片讚許,年輕人更加從容不迫,躬身施禮道:“草民邯鄲趙闊,祖上便是在長平之戰慘敗於白起,葬送了四十萬趙軍性命,淪為千古笑柄的趙括。為了給先人洗刷恥辱,草民自幼遍訪良師,飽讀兵書。聽聞陛下用人不問出身,故此前來求仕,論武藝趙括無法與猛將相比,但論用兵之道闊卻敢與任何人一較長短!”
“果然不出朕所料,這家夥果真是趙括!”劉辯在心中沉吟一聲,“雖然再世為人,但這趙括看起來依然不改紙上談兵的本色,慶幸的是他遇見了我這個擁有係統的伯樂,知道如何培養他成長。此外,趙括剛才的這番言論倒是頗有水準,惹得劉伯溫、孫臏等人都頷首讚許,倒是有些理論水平。”
但劉辯並不知道,趙括這篇煌煌大論其實出自諸葛孔明之手,也不知是否因為召喚的蝴蝶效應,竟然被趙括給剽竊了出來當做晉身資本,也算是上對他的眷顧吧!
劉辯當即宣布賞賜趙括一個兵部主事的頭銜,前往兵部報道,另候調遣。趙括聞言喜出望外,慶幸自己今日鬥膽捋虎須遇見了聖明的子。
一場盛大的比武就此落下帷幕,樊梨花名聲鵲起,揚名江東,走馬上任禁軍副統領。尚師徒則與趙括一起到兵部報道,等候調遣,皆大歡喜。
幾日之後探馬飛報:“啟奏陛下,臨海一帶山越複起,有山越頭目祖鴻、薑狼嘯聚數萬人打家劫舍,攻掠縣城,揚州刺史張紘已經組織地方兵力固守,隻恐無力剿滅山越,請陛下早做定奪。”
“哦……正好借這個機會讓趙括打怪升級!”
劉辯當即傳旨召見趙括與尚師徒,命二人各自統率八千人馬出金陵南下會稽,齊頭並進清剿山越。之所以不讓兩人搭檔,劉辯是擔心尚師徒不聽趙括的調遣,導致重演陳慶之的悲劇,這樣各自統率一支人馬,各憑本事撈取功績,就不會出現將帥不和的局麵了。
趙括與尚師徒大喜過望,立即各自點起兵馬出了金陵,克日南下清剿山越去了。
就在趙括與尚師徒出兵之後,劉辯召喚樊梨花與文鴦過來,命二人秘密潛入河北,接觸一下宇文成都、展昭等人,已經去河北兩個月了,難不成就這樣耗著?
(今什麼也要三更,弟兄們有月票的鼓勵一下劍客,沒月票推薦票也好,繼續碼字去)(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