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文明的起源尼羅河

人類的古文明無不與水相伴而生,從無例外。

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和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流域的古代文化都可以證明這一點。當然,尼羅河流域也離不開這個法則。

有古文明的地方一定有水,但並不能說有水的地方一定就有古文明。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上,很多地處雨量充沛、河流湖泊較多的民族往往對人類文明貢獻平平。而古埃及人憑借著尼羅河微薄的饋贈卻創造了至今讓人類歎為觀止的文明財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也許最難得到的才是最容易被珍惜的吧。

埃及很少下雨,今天如此,幾千年前也是這樣。如果不是世界長度第一、水量第二的尼羅河從埃及境內流過。不要說文明,今天埃及的土地上恐怕還會是個人煙稀少的地方。

尼羅河有兩個源頭,一個叫白尼羅河,另一個叫青尼羅河。白尼羅河的源頭在海拔2600米的熱帶中非山區,青尼羅河的源頭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埃塞俄比亞高地。這兩條河流在蘇丹平原彙合以後才形成我們熟知的尼羅河。

這條發源於赤道以南、非洲東部高原上的大河流向與我們的母親河稍稍有些不同。它由南向北奔騰而過,經過6700公裏的長途跋涉以後流入地中海,這也正應了我們“水流千遭歸大海”的古語。

尼羅河在埃及境內的長度為1530公裏,不到整個河流長度的1/4。兩岸是3~16公裏不等的河穀。到達開羅後分成兩條支流,這兩條支流夾著的地方就是24000平方公裏的尼羅河三角洲。

每年的六月,紅鶴飛臨的時候尼羅河水開始泛濫,到11月份才逐漸退去。洪水把非洲高原上的沃土留在河岸兩側及三角洲地帶,積澱成大量的淤泥。7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就用這種天然的肥料改良著自己貧瘠的土地,利用自己掌握的自然規律來從事農業生產。

埃及人最崇拜的阿蒙神就曾有這樣的箴言:大水灌溉的地方就是埃及。由此可見古埃及人和現在一樣是世代生活在尼羅河兩岸和三角洲地區的。

翻翻埃及的版圖將發現如此有趣的一件事:隻占全國麵積4%的這條綠色長廊養活的竟然是全埃及99%的人口。另外那1%的人口,是生活在沙漠裏的綠洲旁。想想說變臉就變臉的沙暴,也真為他們賴以生存的那一汪泉水而擔憂。

從尼羅河三角洲形成那天開始,埃及便被開羅分成南北兩部分。南部的叫上埃及,北部的叫下埃及。這個分法也和我們的習慣正好相反。從大約5千多年前開始,他們就有了各自的國君。為了爭奪這點有限的資源一直刀兵相見,最終北部的下埃及俯首稱臣。埃及得以統一為早期王朝,文明從此產生發展起來。

哈比神

在很久以前,人類的祖先有一些在當時看來無法解釋的現象,對此他們認為是神的旨意。在一個時期我們把這叫做迷信,從某種程度上看卻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

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話體係,有一些是獨創的,有一些是從其他民族借鑒來的。但不管怎麼說,那些神都具有超越自然的力量,並庇佑著本民族的人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對埃及如此重要的一條河流,古埃及人對它有獨特的情感,自然不肯讓它閑置。

最早被封為河神的是奧西裏斯(Osiris),在古埃及的傳說中,他是豐饒之神,同時他還是文明的賜與者。這倒符合古埃及人對尼羅河的定位。不過後來他在一次外出時,被他惡毒的兄弟謀害身亡。就連屍體都剁碎了扔到全國各地,多虧了他精通法術的老婆伊西斯(Isis),用法術找到他的屍體殘塊,讓他死而複生,並幫助他做了冥界之王。死後能得到這個類似閻王爺的職位不能不說奧西裏斯是塞翁失馬因禍得福了,真羨慕他有這麼一個神通廣大的老婆。

鑒於尼羅河神位置的重要性,而原河神奧西裏斯又升遷做了冥王,我們還是把這個職位委任給後期提得較多的哈比神(Hapi),由他來專職管理尼羅河。

哈比神也是古埃及最古老的神祗之一。甚至曾經有學者證實哈比神單詞的詞根“hep”很可能就是尼羅河的古稱謂。不管是還是不是,我們還是沿襲傳統把它叫作“尼羅河”。

把河流比喻成“母親的乳汁”是再恰當不過的了,但古埃及的哈比神卻是個長著胡子的大老爺們,這略微缺乏一點美感和浪漫色彩。不過古埃及人也一定想到了乳汁的比喻,因為所有廟宇中的雕像上哈比神都長了兩隻豐碩的乳房。這看起來有點滑稽,不過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他豐滿的胸部象征的是哺育土地的能力。

在埃及眾多的古雕塑作品中以哈比神是題材有很多,而且不盡相同。上下埃及分立的時候上埃及的哈比神頭戴蓮花,而下埃及的哈比神頭戴的是紙莎草。在諸多金字塔文或者紙莎草文獻中也可以看出稱謂的不同,上埃及的哈比神全稱叫“Hap-reset”,他的妻子Uatchet是一隻兀鷹。而下埃及全稱則叫“hap-meht”,他的妻子Uatchet則被說成是一條眼鏡蛇。上下埃及統一以後對哈比神的說法也統一起來,所以後期的雕塑中蓮花和紙莎草會同時出現在他的身上。

傳說中的這位哈比神是一位風流成性的“神仙”。他經常背著自己的妻子與水之深淵的女神努恩(Nun)幽會,並有一個私生子拉神。天知道這位如水的女神看中了這個半男半女的家夥什麼地方。

好在古埃及人是善解人意的,隻要能有足夠的河水來灌溉土地,他們甚至願意每年再額外為這位好色的河神娶一位漂亮的偏房。

河神的婚禮

每年的六月,尼羅河水開始變綠。這就是將要泛濫的前征兆。

每到八月份,河水漫過堤壩把大片的良田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洪水要持續到十一月份才逐漸退去。周而複始,年年如此。

飽受幹旱之苦的古埃及人並不把這種泛濫視為災難,相反他們還要載歌載舞地慶祝尼羅河的泛濫。可見“水深”和“火熱”並不是一種可以相提並論的概念。`

每年的六月第十二夜是埃及傳統的“落淚夜”。那天晚上無論男女老幼都要換上節日的盛裝,依次到河邊哈比神的木雕像前頷首施禮。主持儀式的祭司高聲頌讀著祈禱詞。然後人們圍火歌舞,吹吹打打地歡慶將要到來的洪水。

據說尼羅河的泛濫和前河神奧西裏斯有很大的關係:奧西裏斯遇難身亡以後,他的老婆伊西斯悲痛欲絕,淚水持續不斷地灑落到尼羅河裏致使河水暴漲。人們為了讓女神節哀順便,開始敲鑼打鼓,唱歌跳舞。女神果真如大家期待的那般破涕為笑。因為女神的眼淚有神奇的功效,所以河水所到之處,無不五穀豐登。這也算是“落淚節”的由來吧。

這個傳說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明明是盼水,卻又阻止女神流淚。就算能以凡事有度來暫時塞責,女神的悲喜轉換也快得讓人有些接受不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女神經曆的喪夫之痛,如何是一群蟻民敲鑼打鼓所能化解得了的呢?女神明明知道自己有法術讓老公起死回生,卻不抓緊時間找回丈夫七零八亂的肢體,以免那些碎肉會落入虎狼之口,而是坐在河邊抹眼淚,難逃做作的嫌疑。

無論傳說是否經得起推敲,我們都能看得出來故事裏並沒有河神哈比什麼事。最多在你的一畝三分地上,給你施個禮就是了。也不知道從哪個王朝開始,居然流行起給哈比神娶親的儀式,而且是從部落中推選出來的真正的美女!傳說流傳到這裏浪漫中就有點血腥味了。

其實不僅古埃及,很多民族都有拿活人做祭品的經曆,而且犧牲品大多是純潔美麗的少女。我們的曆史中西門豹治鄴就有給河伯娶親的故事。可惜西門豹沒有生在古埃及,所以這個陋俗一直延續到希吉萊(伊斯蘭曆)第20年,穆斯林的大軍征服了埃及,這種帶有血腥氣息的儀式才算結束。

那年六月,當地哥普特族的族長向穆斯林的新任總督艾爾薩來請願,說哈比神是庇佑他們豐收吉祥的神祗,而他們的傳統是每年為這位河神娶一位漂亮的妻子。

艾爾薩總督不是一個少見多怪的人,更何況穆斯林民族實行的也是一夫多妻製。不過艾爾薩總督還是對把一個純潔美麗的少女扔到河裏去感到不可理解。所以他當即就拒絕了族長的請求。由此一個延續了多年的傳統陋習到此終於廢止了。由此看得出艾爾薩總督也是一個懂得憐香惜玉的男人呢。

機緣巧合的是當年恰巧遇到幹旱,期待中的洪水並沒有如期而至,所以百姓開始怨聲載道起來。後來艾爾薩總督也有些坐不住了,他給穆罕默德的女婿歐麥爾寫了一封信,詳細彙報了他對這件事情的處理。

歐麥爾親自回信說:我認為你做得對。伊斯蘭必須反對一切愚昧的習俗。隨信附有一份給河神的聲明,請將它投入尼羅河中。聲明是這樣寫的:

“真主的仆人歐麥爾致尼羅河神,

如果你是按照自己的意願流淌,

你想歇就歇吧。

如果你是為萬能的真主而流,

那麼,

我們祈求真主的恩賜,

你就老老實實地讓河水再次奔流吧。”

艾爾薩總督遵從了歐麥爾的指示,把信件投入到尼羅河中。更巧的是第二天河水開始上漲。從此以後,部落中漂亮的姑娘們不用整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了。埃及的少男少女們又開始他們“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幸福生活了。

隨著伊斯蘭人的占領,阿蒙神老邁退休,哈比神漸漸接受了他的新上司——真主大人的領導。至於每年一個的老婆,上司不讓娶,就不娶吧,更何況習俗沿襲了這麼久,哈比神早就妻妾成群了,也就不在乎多一個少一個了。倒是質樸的埃及人覺得虧欠了他們的河神,所以每年一度的“落淚節”上,他們把十九王朝的拉美西斯三世雕成美女,敬獻給尼羅河神,希望他們能永結秦晉之好。

這個習俗直到今天還在流行,如果你去埃及,或許還能趕上參觀這個儀式呢。

正好合適呢?古埃及人並不難為他們的河神,而且為了便於河神隨時參考,他們選擇了河神身邊的參照物來作標準,這個參照物就是河神的兒子們。

傳說河神有4個兒子,他的4個兒子加起來差不多是27英尺。尼羅河的平均水位在27英尺的時候,既不會發生旱災也不會發生洪災。27英尺合差不多8米多高,看來哈比的每個兒子身高也都在2米以上的。

可不要小看了這個27英尺,這可是防災減災的重要依據。這就有點像我們的天氣預報中說的,降雨量比往年偏多的時候,要做好防洪準備;降雨量少於往年,要提前準備抗旱保苗一樣。看來古埃及人很早以前就有防災減災的意識了,這一點倒真得感謝哈比的兒子們,因為他們長得不高不矮,恰好合適。

尼羅河頌

勤勞的古埃及農民在這片土地上獲得了良好的收成。他們已經意識到尼羅河對他們的生存是致關重要的,連公元前5世紀到過埃及的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都說埃及人獲得的膏腴之地,乃是“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人把尼羅河視若神明,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按時舉行隆重的祭禮,並不忘奉獻自己由衷的頌詩。

這是我們從墓誌銘文和紙莎草文獻中摘錄出來的有關尼羅河的頌詩。

你來到這片土地,

平靜地到來,給埃及以生機。

你送走黑夜迎來白晝,

我們感謝你給我們的指引。

你種植拉神開墾的花園,

你給行走者以生命。

你永不停息地灌溉著土地,

沿著你從天國走來的旅程。

你是食品的珍藏者,賜給我們穀物的人。

給每一個人帶來光明。

尼羅河的洪水啊,我已為你備好了祭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