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魚在保藏時的變化(1 / 2)

第二節 魚在保藏時的變化

一、鮮魚的變化

魚類死後的變化過程一般被分為僵直、自溶及腐敗三個階段,由於魚肉的成熟過程不明顯,魚體解僵後就開始自溶與腐敗。

(一)僵直

魚的僵直先從背部肌肉開始,然後遍及整個魚體。處於僵直狀態的魚,用手握住魚頭時,魚尾一般不會下彎,指壓肌肉時不顯現壓跡,口緊閉,鰓蓋緊合。魚體僵直一般發生在死後十幾分鍾至4~5h。僵直持續時間短的幾十分鍾,長的可維持數天之久。魚體僵直進行的速度,因魚的種類、大小、捕撈方法、放置溫度及處理方式等條件而異。因為畜肉較魚肉含糖原多,故兩者僵直程度不同。魚體的溫度越低,死後僵直發生越慢,僵直保持的時間也越長,振動、翻弄、擠壓等不小心處理漁獲物,容易引起僵直過早消失。處於僵直階段的魚肉pH5.0~6.0,不利於致腐微生物生長繁殖,因此,僵直期的魚體鮮度是良好的。

(二)自溶

魚體在僵直的後期,由於以蛋白酶為主的自溶酶類的作用,蛋白質被逐漸分解,使肌肉組織軟化而失去固有的彈性,進入自溶階段。肌肉組織變軟,失去彈性。自溶作用不同於腐敗分解,此時蛋白分解產物主要是蛋白腖、多肽和氨基酸,而不是最低產物。但由於魚體組織中氨基酸等營養物質增多,尤其是因魚富含水分,為腐敗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條件;由於氨態氮等堿性產物增多,處於自溶階段的魚類,肌肉組織的pH一般在7以上,有利於致腐菌的生長繁殖。以上因素加速魚體的腐敗進程,降低耐藏性,故處在自溶過程中的魚類鮮度已開始下降,不宜保存,應立即消費。決定自溶階段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溫度,溫度越高自溶作用越快。另外魚的種類對此也有影響,如紅色肌肉的魚類易發生自溶。

(三)腐敗

與其他肉類相比,魚肉具有含水量多、死後一般呈堿性反應的特點,故易發生腐敗而不耐貯藏。魚體腐敗變質是腐敗細菌在魚體內生長繁殖,將魚體組織分解的結果。正是由於分解產物氨、胺類、酚類及吲哚等的存在,不僅降低了魚肉的品質,同時也影響消費者的健康。

腐敗細菌的繁殖、分解過程幾乎是與僵直、自溶過程同時發生和進行的,但在僵直和自溶初期,細菌的繁殖和含氮物的分解比較緩慢;到自溶後期,細菌繁殖與分解作用加快。當細菌繁殖到一定數量,低級分解產物增加到一定程度,魚體即產生明顯的腐敗氣味。首先,魚類在垂死時,從皮膚腺體中分泌出較多的黏液,覆蓋在整個體表,而後進入僵直過程。新鮮魚的黏液透明,隨著汙染微生物對黏液分解作用的加強,而逐漸變混濁並有臭味。其次是皮膚與內髒。因為魚多數死於窒息,鰓部往往具有充血現象,加之鰓蓋上的黏液分泌物,不僅沾染細菌機會多,也為細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條件,故魚鰓細菌的繁殖常較魚體其他部位更為早、快,是腐敗初期的標誌之一。隨著腐敗分解的進行,魚鰓由鮮紅色變成褐色以至土灰色。由於眼球是由富含血管的結締組織與結膜固著於眼眶,也是細菌最易繁殖的環境之一,當眼球周圍組織被細菌分解時,眼球便下陷,且變得混濁無光澤,有時虹膜及眼眶被血色素紅染。魚鱗鬆弛易脫也是魚體腐敗的象征,這是由於體表的細菌在分解體表黏液之後,沿鱗片侵入皮膚,使皮膚與鱗片相聯的結締組織分解的結果。當腸內細菌大量繁殖並產生氣體時,腹部便膨脹起來,肛門腸管脫出,此時如將魚體置於水中則自動上浮。當脊椎旁大血管組織被分解破壞,周圍組織則因血液成分外滲而變紅。由於體表與腹腔的細菌進一步向魚體深部入侵,肌肉組織最後也被分解,而變得鬆弛並與魚骨分離,至此魚體已達嚴重腐敗。

影響魚體死後變化和鮮度質量的因素是複雜的,主要是魚的種類、捕獲時的氣溫以及捕獲後的保鮮條件。

二、冰凍魚的變化

如前所述,魚體死後腐敗的原因主要是由於細菌和酶類分解作用,而魚體本身含水量多,富有蛋白質等特點,為細菌和酶類的活動提供了有利條件,如果再有適宜的溫度、濕度,就將大大加強細菌和酶類活動的能力,從而導致魚體迅速腐敗。凍結、冷藏既可抑製腐敗菌的生長發育,也能減弱酶類的活性。因此將鮮魚在不高於-25℃的條件下凍結,再置於-18℃的庫內冷藏,借以抑製腐敗菌類的生長繁殖和酶的活性,已成為魚類保鮮的一種常用方法。但是,即使將凍魚保藏在最適宜的條件下,其死後變化也並未完全停止,僅僅是變化速度緩慢而已,天長日久冷凍魚品的質量還會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