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砷中毒(1 / 3)

第二節 砷中毒

地方性砷中毒是因自然界環境中含砷量過高所引起的生物地球化學性疾病。我國大陸自1980年在新疆報道飲水砷中毒以後,在內蒙古、山西發現了嚴重的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在貴州發現了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並陸續有新的病區或高砷區被發現。1992年衛生部認定地方性砷中毒為地方病,並列入國家重點疾病防治計劃。

一、中毒原因

1、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

“中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調查總報告”顯示: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分布於內蒙古、山西、新疆、吉林、寧夏、青海、安徽、北京8 省(市、區),40個縣(旗、市),受影響人口2 343 238人,其中飲水砷> 0.05 mg/L高砷暴露人口522 566人,查出砷中毒7 821人。隨著全國水砷篩查工作的進行,發現了一些新的病區和高砷區省份,包括四川、甘肅、湖南、江西、陝西、黑龍江、山東、河南、江蘇等,其中甘肅和四川是我國首次發現的泉水型高砷地區,湖南和江西是由工業汙染造成的高砷區,這豐富和發展了我國飲水型高砷區的形成理論。通過調查,已逐步建立起對我國高砷水源分布特點的認識,目前認為新疆和青海的高砷水源來自深層地下水;黃河流域的寧夏、內蒙古、山西、河南(尚不確定) ,長江流域的湖北,淮河流域的安徽、江蘇以及湄公河上遊的雲南的高砷水源來自淺層地下水;甘肅、四川及雲南部分地區(尚不確定)屬於泉水型高砷水源;江西、湖南的高砷水源由工業汙染引起;吉林、黑龍江、浙江的高砷水源則有待進一步調查和認識。隨著水砷篩查的進行,新的病區和高砷區仍將不斷被發現。

2、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

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是我國獨有的地方性砷中毒類型,首次發現於貴州省,現其仍為我國乃至世界的典型生活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區。在中國疾病預防控製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對全國地方性砷中毒病區進行的調查中,新發現陝西省奉巴山區有燃煤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區存在。2003年衛生部疾控司、中國疾病控製預防中心地病中心組織的專家組確認,陝西省為燃煤汙染型砷中毒病區,由此我國的燃煤汙染型地方性砷中毒病區範圍由1個省擴大到了2個省,病區縣增加了8個,病區縣人口增加了近1倍,病區村增加了218個,患病人數新增加1.3萬人。燃煤型砷中毒病人總數已明顯超過飲水型砷中毒。隨著水砷篩查工作的進行,新的地砷病病區或高砷區不斷被發現。但總體來說,目前我國高砷地區和地方性砷中毒病區的具體分布仍不甚清楚,這也成了影響我國地砷病防治工作最重要的瓶頸。

砷是一種原生質毒物,具有廣泛的生物效應,飲用含砷超標的水可引起神經係統、心血管係統和呼吸係統等嚴重疾病,可使皮膚等組織器官發生癌變。砷的化合物一般都有劇毒。常見的為三氧化二砷(As2O3),俗稱砒霜、白砒或信石等。三氧化二砷和—些砷化物如砷酸鈣、亞砷酸鈣、砷酸鈉、亞砷酸鈉.砷酸鉛、甲基砷酸鋅(稻腳青)等廣泛用於殺滅農業害蟲。這些砷化物毒性較高,人類接觸機會也較多,所以極易引起中毒。

引起砷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如下:

食品加工時,所使用的原料或添加劉中含砷量過高。如濫用含砷過高的色素,或使用含砷過高的鹽酸、減等加工助劑。含砷殺蟲劑混入食物也可引起中毒,如誤食含砷農藥拌種的糧食、誤食含砷農藥毒死的禽畜或不按規定濫用含砷殺蟲劑噴灑果樹和蔬菜,以致殘留量過高。或者用盛道砷農藥的容器盛裝糧食和其他食品,或用碾磨過砷農藥的工具加工糧食從而汙染食品。此外,誤食誤用含砷化合物也是常見的中毒原因。例如三氧化生二砷為無臭、無味的白色粉末,易與澱粉、麵減、小蘇打等混淆而誤食中毒。

砷的經口中毒劑量以As2O3計約為5~50mg,致死量為0.06~0.3g。

二、中毒症狀

眾所周知,砷作為確定的人類致癌物,是至今在動物身上未能獲得致癌模型的極少數致癌物之一,砷引起人群慢性中毒的生物學作用模型亦尚未建立起來,這一切影響了砷作用機製的研究工作,使得目前砷的發病機製方麵尚無重大突破。目前我國的研究工作主要針對砷在體內代謝模式、誘導基因突變和染色體畸變、影響信號傳導、細胞周期調控,分化和凋亡以及誘導氧化應激等方麵並取得一定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