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龍生九子(1 / 1)

龍生子,各不同,始知帝王之意似海深。

東辰皇帝蕭如炎,年號啟元,人稱炎皇,自二十三歲登基至今,已有二十一年。炎皇繼位以後勵精圖治,關注民生,雖多年來時有戰爭,但百姓仍然對他們的皇帝愛戴有加。

炎皇後宮設有一後一皇貴妃,四妃六嬪,以及其他封號不等的美人數眾。皇後慕容氏,十四歲時成為當時還是燕王的蕭如炎的正妃;此後,惠、淑、賢、德四妃,那時的四側妃也陸續進了燕王府;而皇貴妃藍氏,則是在炎皇登基三年後以和親的名義進入東辰後宮,為示對盟國的尊重,封為四妃之上的皇貴妃。這片陸地,現有四個強國,小國則是在多年的戰爭中被四國吞並。四國實力相當,各有所重。東辰蕭氏,崇武;西靖穆氏,重商;北巫鄔氏,善術;南湘藍氏,尊神。

再說東辰,在炎皇蕭如炎多年的勤勞耕耘以後,他的子女數量也達到了相當可觀的地步。他生養了九個皇子,以及他自己也不清楚多少的公主。

古書有言,龍生九子,子子不同。

長子囚牛,性溫順,好音律,能辨百音;

次子睚眥,性剛烈,好殺鬥,能克邪煞;

三子嘲風,貌威嚴,好冒險,能懾妖魔;

四子蒲牢,性好鳴,懼鯨魚,能鑄鍾紐;

五子狻猊,貌凶悍,好靜坐,能飾佛什;

六子贔屭,力無窮,好負重,能治大水;

七子狴犴,形似虎,好訴訟,能辨是非;

八子負屄,形似獅,好風雅,能做書法;

九子螭吻,形類魚,好吞吐,能興風雨。

炎皇的九個皇子,除三皇子和五皇子幼年早夭折的外,其他的均已封王。

大皇子蕭擎蒼,被封為秦王,與被封為韓王的六皇子蕭晗逸同是賢妃所出;

二皇子蕭齊律,封為齊王,皇後所出;

四皇子蕭楚煜,就是之前派那個不入流的奸細的楚王,其母則是惠妃;

而羿王蕭羿寒是七皇子,和被封辰王的九皇子蕭晨曦,生母低微,而且都早早死了,因此掛名在德妃名下,由宮中的教養嬤嬤負責撫養。

八皇子蕭瑾軒,母妃淑妃,封為瑾王。

按理說,炎皇應該在皇子中選一個封為太子,將其他的皇子封王並派以封地。但炎皇卻將所有的皇子都賜以王位,不封太子,任他的皇子們一個個勾心鬥角,陰謀算計。

他或許是在考驗,要找出一個合格的候選者,但是,更多的來說,他是在權衡各方勢力。當年,燕王登基,憑借的多是他的妃子的本家,如今,他在位多年,當年的那些勢力發展得更加龐大,已經遠非他所能控製。他要借奪嫡這個名義將這些勢力一點一點拔出,然後控製在一個合適的範圍,讓他們不能再威脅著王權。因此,蕭如炎在傳位這件事情上表現得極其曖昧,他不立太子,也就意味著這六個王爺,不,或許也還是七個王爺,人人都有奪嫡的機會;他不主動扶持哪一個,也不主動打壓某一派,這樣便讓朝中眾臣有了一個錯覺,於是朝臣都不敢輕易投了哪派,因為一旦投錯一家的身家性命便自此寄於旦夕之間。炎皇的目的也達成了,皇權在握,人心在禦,一切太平。

帝王之心,由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