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毒蛋白(1 / 2)

三、毒蛋白

1、外源凝集素

(1)分布

外源凝集素(lectins)又稱植物性血細胞凝集素(hemagglutinins),是植物合成的一類對紅細胞有凝聚作用的糖蛋白。外源凝集索廣泛存在於800多種植物(主要是豆科植物)的種子和莢果中,其中有許多種是人類重要的食物原料,如大豆、菜豆、刀豆、豌豆、小扁豆、蠶豆和花生等。

外源凝集素由結合多個糖分子蛋白質亞基組成,相對分子質量為91 000~130 000 D,為天然的紅細胞抗原。外源凝集素比較耐熱,80℃下數小時不會失活,但100℃溫度下1 h可破壞其活性。因此,扁豆等豆類中毒常見於加熱不徹底,如開水漂燙後做涼拌菜、冷麵料等。而燉食一般不會發生中毒。

(2)毒性

外源凝集素對實驗動物有較高的毒性。在小鼠的食物中加入0.5%的黑豆凝集素可引起小鼠生長遲緩,連續兩周用0.5%的菜豆凝集素喂飼小鼠可導致其死亡。大豆凝集素的毒性相對較小,LD50約為50 mg/kg體重,但以1%的含量喂飼小鼠也可引起其生長遲緩。蓖麻的凝集素(ricin)的毒性非常高,其LD50(腹腔注射)為0.05 mg/kg體重。

(3)毒理作用

外源凝集素可專一性結合碳水化合物。當外源凝集素結合腸道上皮細胞的碳水化合物時,可造成消化道對營養成分吸收能力的下降,從而造成動物營養素缺乏和生長遲緩,外源凝集素還具有凝聚和溶解紅細胞的作用。中毒的潛伏期在30 min~5 h,發病初期多數患者感到胃部不適,繼而以惡心、嘔吐、腹痛為主,部分病人可有頭暈、頭痛、出汗、畏寒、四肢麻木、胃部灼燒感、腹瀉,一般不發熱,病程為數小時或1~2天,預後良好。血液檢查出現白細胞總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加,但體溫正常。兒童對大豆血細胞凝集素較敏感,中毒後可出現嘔吐、腹瀉、頭暈、頭痛等症狀,潛伏期為幾十分鍾至十幾小時。

(4)預防及救治措施

外源凝集素不耐熱,受熱很快失活,因此豆類在食用前一定要徹底加熱,用大鍋加工扁豆更要注意翻炒均勻、煮熟燜透,使扁豆失去原有的生綠色和豆腥味。吃涼拌豆角時要先切成絲,放在開水中浸泡10 min,然後再食用。在烹調菜豆時應炒熟煮透,最好燉熟。豆漿應煮沸後繼續加熱數分鍾才可食用。用蓖麻作動物飼料時,必須嚴格加熱,以去除飼料中的蓖麻凝集素。

中毒症狀輕者,不需治療,症狀可自行消失。症狀重者應對症治療。吐、瀉嚴重者,可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和維生索C,以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並促進毒物的排泄。有凝血現象時,可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等。

2、消化酶抑製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