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鬆還是灰溜溜的路過荊州了,當他被我盛情邀請去荊州做客的時候,我從張鬆的眼神中看到了某些不一樣的東西。
現在的荊州,在我的治理下,變得井井有條起來,每個街道都充滿了活力,每個人臉上的笑容,是其他地方上所沒有具備的,這些笑容是真誠的,沒有虛偽的成分在裏麵。
最後的結果也沒有讓我失望,在送別張鬆的途中,張鬆還是把益州地圖送給了我,並且還像我推薦了當時的益州名士,法正,孟達。
手中有了益州地圖的我,自然是如魚得水,現在的我不用擔心錢財方麵的問題,糜家在我打下大半個荊州的這段時間裏,大發了一筆,有了前車之鑒,我像糜家要錢也變得名正言順起來。
在糜家經濟的支援下,我手下的士兵待遇還是很不錯的,一天三餐管飽,每月還有響銀可以發,這樣的日子對於這些當兵的來說,已經算是很不錯了。
為了方便區分荊州民眾,我把荊州百姓分成了四撥,第一撥就是農戶(在戰爭時期,為朝廷提供糧食),還有一波就是商戶(荊州財政的大半來自這些商人),還有一波就是軍戶(在戰爭時期,為荊州提供兵源,荊州財政每月為這些家庭提供收入保障)還有一波就是士戶(在荊州為官者,或者為荊州辦事者都劃為士戶這一行列)。
這個劃分,也讓荊州百姓在戰爭的時候,知道自己應該為荊州做什麼,如此才不會出現像後世那些朝廷一樣,在戰爭時期,民不聊生的現象。
在我們的宣傳下,西進益州,成為了如今的當務之急,各個階段的百姓們,開始積極籌備,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那些軍戶百姓,在第一時間像荊州輸送了大批士兵。
這些士兵的到來,也為荊州軍團打下了一個基礎,為了宣傳西進益州的戰略意圖,荊州當地的地方官把唇亡齒寒這個道理擴大了無數倍,那些原本持觀望態度的荊州百姓們,在政府大力的宣傳下,變得尤為積極,特別是那些商戶,在聽到政府的宣傳之後,可以說是捐款捐物,也為原本就有些拮據的荊州財政,緩解了相當大一部分的壓力。
商人唯利,對於這些商人,我的宣傳策略就是;把生意做到益州去。麵對這樣誘人的口號,這些商戶們自然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漢中太守張魯進攻益州,這為我出兵益州,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借口,這段時間的荊州比以前更加的繁忙了,軍隊出操的次數也比以前勤快很多,戰前動員的工作已經被我做的實足。
“君不見,漢終軍,弱冠係虜請長纓,
君不見,班定遠,絕域輕騎催戰雲!
男兒應是重危行,豈讓儒冠誤此生?
況乃國危若累卵,羽檄爭馳無少停!
棄我昔時筆,著我戰時衿,
一呼同誌逾十萬,高唱戰歌齊從軍。
齊從軍,淨胡塵,誓掃賊寇不顧身!”
這首從軍歌,我在第一時間推向了大眾,在太樂令的潤筆下,這首從軍歌的歌譜也被很好的創造出來,這首戰歌以驚人的速度,迅速在軍營裏走紅,在短短十幾天時間裏,這首軍歌便成為了軍歌(古代也有軍歌的,那個豈曰無衣就是其中的一首)中的新寵。
這首歌,也因為在軍隊中的走紅,流向了民間,這首讓人聽了群情激昂的戰歌,在百姓中流傳甚廣,特別是那些學子們,在聽到這樣一首戰歌後,紛紛要求參加荊州的軍隊。
這樣的結果,是我這個始作俑者沒有想到的,後世的軍歌,在這個東漢時期竟然會這麼受歡迎。
這些要求參加軍隊的學子們,在荊州官員的好言相勸下,不得不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這些學子可是我的寶貝疙瘩,我怎麼舍得讓這些學子去戰場上作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