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蝕》電影的停映,並未影響茅盾的工作熱情,作為文化部長,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在茅盾心裏天平上,總是放在第一的。
作為文化部長,在百廢待興、百業待舉的時候,茅盾對群眾文化工作始終沒有放鬆。1949年11月2日文化部成立後第三天即11月4日,茅盾就出席歡送出國文工團的宴會,並發表講話。1958年,作為一個63歲的人,還親赴東北調查訪問。在沈陽,茅盾出席青年業餘作者大會,並作報告;他又深入哈爾濱工人中間,與工人文學小組進行座談。東北調查回來,茅盾在文化部部務會議上作了《文化大普及中的提高問題》發言。1959年3月,茅盾寫詩祝賀內蒙草原上的賽詩會。1960年6月1日,中央及時召開了全國文教群英會,推動群眾文化的普及工作,茅盾在群英會上作了《不斷革命,爭取文化藝術工作的持續躍進》的專題報告,繼續為文化的普及工作鼓與呼,1959年1月,作家出版社將茅盾在建國後十年間寫的評論、言論收集成一冊,題書名為《鼓吹集》,茅盾在書的後記中,對書名作這樣的解釋:宣傳黨的文藝方針的小冊子。在這個小冊子裏,可以看到茅盾為新中國文藝大廈建設的心血。
1956年開始,他利用點滴業餘時間,認真而係統地撰寫論文——《夜讀偶記——關於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及其他》,文章長達六萬餘字,以中國文學和歐洲文學發展的大量事實,論證了現實主義自古有之;認為“我國的現實主義文學是從遠古開始的。”認為中外文藝的發展中始終貫穿著現實主義和反現實主義的鬥爭;同時也論述了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批判現實主義產生的社會曆史條件、特點、局限性及其理論基礎;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思想、階級基礎和表現特點以及未來主義和現代派等形形色色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流派的特點和創作方法和世界觀等關係。這部理論著作,對廓清五十年代理論上的迷霧,為新中國文學理論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這篇長文,發表於1958年《文藝報》1、2、8、9、10期上。在這個大躍進年代裏,文化上出現這樣一部係統的理論著作,實屬不易。
在進行理論指導的過程中,作為文化部長,茅盾又十分關注中國少數民族的文化事業的發展。西藏、新疆、內蒙等地的少數民族作家,茅盾一直積極扶持、幫助,蒙族的敖德斯爾、瑪拉沁夫,藏族的益希卓瑪等,都受到過茅盾的關心和鼓勵。即使茅盾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仍不忘少數民族的文化事業。1964年11月至12月,茅盾最後一次以文化部長身份主持並出席的會議,還是全國少數民族群眾業餘藝術觀摩演出會。11月26日,觀摩演出會開幕時,茅盾以文化部長身份,為大會致詞。12月29日,茅盾還出席了全國少數民族群眾業餘文藝觀摩演出會閉幕式。他在文化部長的任上,為少數民族文化的繁榮,盡到自己最後的職責。
茅盾在十五年的文化部長的領導崗位上,為新中國文藝大廈的建立,嘔心瀝血,殫精竭慮,留下了於國於民的無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