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公孫瓚(1 / 2)

其實說起來公孫瓚也卻是值得敬佩,公孫瓚,字伯圭,遼西令支(今遷安、遷西一帶)人,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隻當了郡中小吏。他貌美,聲音洪亮,機智善辯。涿郡劉太守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來跟盧植於緱氏山中讀書,粗通經傳。後又被舉為上等郡吏。劉太守因事犯法,發配日南。當時法律不許部下隨檻車同行。他就化裝成侍卒,帶上劉太守日用品,駕車護送。行前,他跪在祖墳前說:“昔為人子,今為人臣,我應隨劉太守到日南去。日南瘴氣彌漫,我恐怕回不來了,在此我就向祖上辭別了。”他慷慨悲泣,拜罷起身而去,圍觀的人無不感歎。後在途中獲得了赦免。

公孫瓚回本郡後被舉為孝廉,受命遼東屬國長吏。一次,他帶幾十名騎兵出行到塞下,突然遇到幾百名鮮卑騎兵。他對眾人說:“今天如果不奮力衝出,就得全部被殺死!”說完持矛躍馬衝向敵兵。殺傷數十人,突出重圍。後公孫瓚組織起幾十個善射的武士,都乘坐白馬,自號“白馬義從”。烏桓人互相傳告,躲避白馬長吏。有的虜兵將公孫瓚的形貌畫製成靶子,騎馬射箭,射中者都喊萬歲。虜兵自此以後,終於遠逃到塞外。

光和年間,邊章、韓遂叛亂,朝廷從幽州征發三千精銳騎兵,並給予公孫瓚都督行事的符節,統帥此三千騎兵。公孫瓚率軍到薊中時,漁陽(今北京市密雲西南)人張純引誘遼西烏桓首領丘力居等叛亂,攻占右北平郡、遼西郡屬國的城市。公孫瓚以三千騎兵追討張純等叛賊,立下戰功,升為騎督尉。此時,屬國烏桓首領貪至王率眾歸降公孫瓚。公孫瓚又升為中郎將,封為都亭侯,進駐屬國,此後的五六年間,與北方遊牧民族爭戰不斷。

中平年間,公孫瓚督烏桓精銳騎兵,配合車騎將軍張溫討伐涼州反叛張純等,立了功,升為騎都尉。張純又與反叛的胡人邱力居等侵犯漁陽、河間、渤海,進人平原,大肆燒殺搶掠。公孫瓚率兵追擊,與敵兵在遼東屬國的石門山交鋒,敵兵被打得大敗,丟妻棄子穿越邊塞逃走。公孫瓚將他們搶掠的百姓全部救回。後孤軍追敵,因無援兵,反被邱力居等圍困於遼西管子城。長達二百天。糧盡食馬,馬盡煮弓駑盾牌為食。奮力作戰仍不能勝敵。最後公孫瓚與士兵分散突圍。敵兵也因饑餓困頓遠逃到柳城。皇帝降詔,拜公孫瓚為降虜校尉,封為都亭侯,仍兼任遼東屬國長吏。職責是統領兵馬,防禦邊寇。每聽到有緊急情況,他都麵色嚴厲,怒不可遏,如上陣痛擊仇敵一樣,每次親自帶兵追擊。虜兵熟知他說話的聲音,畏懼他的勇猛,不敢抵抗和冒犯。

初平二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聚眾三十萬,欲與黑山軍會合,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東光南大破青州黃巾,斬首三萬餘。青州黃巾軍棄輜重,奔走渡河。公孫瓚等他們過到一半時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於是公孫瓚威名大震。

鞠義說這話卻是不假,公孫瓚積功而至中郎將,一身武功在當時也是少有人能敵,功勳無數令天下人敬仰,其實鞠義都興起過去投奔公孫瓚的念頭,如不是韓馨冀州招納豪傑,鞠義應從有了官位,隻怕還真就去了遼東,此時相見,自然是真心敬佩,但是敬佩歸敬佩,如今各為其主,又是敵我雙方,鞠義卻也不幹大意,此舉也不過麻痹公孫瓚而已,但希望能討得一點便宜罷了。

看著小山上的鞠義,公孫瓚並不會看在眼裏,如何看不出鞠義是虛張聲勢,唯一顧慮的就是山上會不會有火油,不然隻要持盾上去,這些敵人那就是一個死,遠遠地看那些新兵惶恐的樣子,這可不是做出來的,真不知道眼前在自己麵前還裝模作樣的家夥,是該說他膽大還是說他不知死活呢。

不過公孫瓚並沒有猶豫多久,對於出現在家門口的敵人,他可沒有打算放過,而是朝手下一揮手,邊有幾個白馬義從下了馬,將盾拿在手中,持著短刀朝山上摸去,如此動作,讓鞠義心中一沉,知道要糟了,卻又一時不知道該怎麼做。

此時劉岩也歎了口氣,對於鞠義剛才的一番作為,劉岩也很撇付,換做自己可沒有那麼鎮靜,但是山下的公孫瓚也不傻,而且還是個窮凶極惡的主兒,看來自己不動是不行了,心念一轉,猛地咬了咬牙,朝身邊的姚輝低聲道:“準備往下投石頭吧,盡量瞄準了砸,大塊的留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