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四十章 攻打元氏幹嘛(1 / 2)

這一夜無話,第二天天一亮,新軍大營還是沒有動靜,昨夜畢竟折騰了大半夜,將士們還需要好好休息,所以到了天大亮還都在睡覺,這一次睡的可真是香,並不會因為同袍的戰死而有太多的反應,生與死已經見得太多了,不過劉岩也沒有讓他們睡到太晚,日上三竿就給叫了起來,畢竟今天還需要將同袍弟兄們的屍體給埋了,漢家子弟都講究入土為安,再說後漢國也不允許停放太長時間,除非是沒有機會。

這一天早上新軍將士們默默地吃過早飯,隨即在劉岩的主持下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儀式,將所有戰死的同袍,包括那些鮮卑降卒也都記錄在冊,對這些戰死者的家屬還是需要撫恤的,一切需要按照這個名單進行。

不過也有問題,鮮卑兵卒就有人提出,他們的習慣是讓族人天葬,所謂天葬是在一定自然條件和社會環境中形成的葬俗。由於人類起源的地區不同,不同的自然條件決定了不同區域居民的不同經濟生活,不同風俗習慣。喪葬作為一種民族風俗現象,它的形成離不開這個民族所處的自然環境條件。在野蠻時代,人們對屍體的處理方式是隨意性的,或棄之於原野、或置之於山洞、任其腐爛、任禽獸食之,而鮮卑人因為是遊牧民族,他們不會停在一個地方生活,經常地需要遷徙,所以不會像漢人一樣進行土葬,漢人是因為需要常常祭拜,但是鮮卑人不用,他們沒有這種習慣。

而劉岩卻需要將所有的死者同意埋葬,免得會引發各種疾病,所以堅持是要土葬的,就有鮮卑將領湊上來:“漢王殿下,我們能不能按照我們的民族習慣將我們的弟兄進行天葬,我們是英雄的部落,隻有天葬才能讓他們的靈魂上天堂——”

劉岩一陣無奈,到時並沒有強行怎樣,反而耐著心思和他們解釋:“你們的習慣我是知道的,我也能理解你們的心情,但是有一點我需要說明一下,在中原和你們大草原不一樣,如果實體扔在這裏不管,任憑飛禽和野獸來吃,或者是自然腐爛掉,那會引發很多疾病的,比如說瘟疫,一次疾病就可能有成千上萬的人死去,我不能冒這個險,希望你們能夠理解,畢竟這關係到很多人的性命——”

見鮮卑諸將還是有些遲疑,劉岩歎了口氣:“諸位,我就來和你們說一說,比如說延熹五年,皇甫規被提升做中朗將的官,率領大隊人馬,在甘肅隴坻一帶作戰。適逢著軍隊裏疫病流行,死亡率高達三四成,那可是幾萬將士,三四成就要有一萬多,再如漢文帝時,前元元年四月,前元五年二月,漢文帝後元六年四月,導致了百姓中流行瘟疫。漢景帝即位後,前元元年正月詔書都曾說“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天絕天年,朕甚痛之。”,足可見瘟疫的可怕,每逢地震和山崩,水災旱災蝗災,災難發生之後就會造成糧食的匱乏,於是百姓多有餓死者,一時間餓殍遍野,百姓們更是民力雕弊棄子逐妻,但是這還不是最慘的,以為內死的人太多,往往會無人處理,不能及時掩埋,這些屍體就會腐敗變質,從而產生一些病毒,被傳染者往往會很快就死亡,於是災難就變得更加嚴重,常常是十室九空——”

說的正帶勁,卻見諸將都是一陣迷糊,讓劉岩一陣無奈,知道講這些一般人聽不懂,苦笑了一聲:“這樣吧,我就說的實在的,我說過鮮卑人溶入到你我們後漢國,你們如今已經是我後漢國的百姓,所以一切都需要按照我們後漢國的律法製度來做事,後漢國律法之中有一條就是屍體必須進行掩埋,當然你們也享受其他的權力,那就是所有戰死的弟兄,無論是漢人羌人鮮卑人匈奴人,隻要是後漢國的兵卒,隻要是為了後漢國戰死的,所有的人都會按照國家統一的標準來發放撫恤的——”

“大王,什麼撫恤?”雖然不是很明白撫恤是怎麼回事,但是知道一定有好處,索性連稱呼都變了,直接改口稱大王,不然怎麼算是後漢國的人。

劉岩一呆,撓了撓頭嘿了一聲:“這個嗎,就是說戰死的人會按照軍功給他們的家人發放糧食錢財,當然你們是才加入後漢國,軍功太少,所以一次性補助是少了一點,應該隻有——好像是每月三十斤糧食,然後有五十文錢,如果軍功多的話,或者軍職高的話,撫恤還會高一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