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概念的提出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及理論體係日漸成熟,學科地位已經確立。然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概念、理論體係、學科歸屬等研究卻剛剛起步,而且理論體係還在搭建之中,雖說零散並不係統,卻已形成了一支以女性學者為主體的研究隊伍,使本研究沿著學術和專業化的方向發展,是令人可喜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命題及表述何時提出?追根溯源,先弄清其發展脈絡,並就其概念作一界定。
筆者在查閱相關研究資料的基礎上,先對這一命題的提出及表述作一梳理。1992年《婦女研究論叢》創刊號,刊登了石巧蘭、李興芝的《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在我國的早期傳播及其中國化》一文,這是較早提出這一命題的學者。2001年9月,山東人民出版社版出版了林吉玲著《二十世紀中國女性發展史論》一書,提出了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中國化的表述,認為:“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在中國傳播及中國人用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來認識和解決中國婦女問題,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觀的中國化過程。”2004年11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仝華 康沛竹主編的《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發展史》一書,提出:“1927年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被稱為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第一次對中國婦女解放問題的宏觀把握,也是中國化的馬克思婦女理論產生的主要標誌”。12004年黨史縱覽第6期刊登了陳信瓊的文章《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的中國化》,指出:“毛澤東關於婦女解放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與中國婦女解放運動實踐相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項重要內容。”2007年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2期刊登了陳文聯撰寫的《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在中國的曆史命運與現代路徑》一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在近代中國經曆了從片麵傳播到廣泛傳播、正式確立,進而實現本土化、民族化。這一曆史過程,折射了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的演進趨勢。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必須“與時俱進”,要緊密結合當今中國社會特征和中國婦女生活現實,吸取先進的科學研究成果,在實踐的基礎上,豐富自身、發展自身,進而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觀。”2007年毛澤東思想研究第3期刊登了單孝虹的文章《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中國化的曆史貢獻》,指出:“毛澤東作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對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中國化做出了巨大的曆史貢獻。”2007年中華女子學院學報第6期刊登了韓賀南撰寫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研究的進展與推進》就“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研究的進展與推進進行了分析。指出:所謂“中國化”學術目標是指使經過中國化的轉換過程發展起來的理論即有別於傳統,又不同於外來文化原貌,具有嶄新的中國文化特質,從而成為世界文化體係的重要元素。2007年馬克思主義研究第4期刊登劉寧元的《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在華傳播問題研究》提出:“在馬克思主義婦女觀中國化的曆史進程中,發生了種種與西方世界迥然不同、複雜而特殊的情況,呈現出中國特色。2008年浙江大學薑立娟碩士學位論文《闡釋與建構: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中國化—以毛澤東婦女解放思想為個案》,提出:“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應用過程,也即它不斷中國化的過程。在革命和建設事業中,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指導中國婦女解放實踐的過程中結合中國的曆史背景和實際情況,對其進行了不斷的豐富和發展,最終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毛澤東婦女思想。”2009年第5期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刊登龔小丹撰寫的《馬克思主義婦女觀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一文,提出:“這一時期,毛澤東在對中國婦女運動考察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與中國婦女運動實踐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婦女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