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3 / 3)

3、形成——毛澤東婦女解放理論

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體係。毛澤東婦女解放理論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階級分析的方法指出中國婦女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深受封建政權、族權、神權、夫權四重壓迫,沒有獨立的人格,沒有獨立的經濟地位,沒有受教育的權利,沒有政治地位。毛澤東婦女解放理論的主要內容:第一,變革封建的婚姻製度。新中國的第一部大法,就是毛澤東親自主持製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它明確規定:“廢除包辦強迫、男尊女卑、漠視子女利益的封建婚姻製度,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保護婦女和子女合法權益的新民主主義婚姻製度。”至此,毛澤東完成了對封建婚姻製度的變革,在全國實現了男女婚姻自由,也保障了婦女的根本權益。這在中國婦女運動史上一場深刻的變革,其意義是深遠的。第二,力爭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他認為男女不平等的根源在於經濟方麵女子不能獨立,賦予婦女獨立的經濟權,並在同工同酬的原則下,發動婦女參加社會勞動。婦女經濟地位的另一個重要的方麵,就是男女同工同酬問題。在合作化期間,毛澤東兩次寫下“要發動婦女參加勞動,必須實現男女同工同酬的原則“使全部婦女勞動力,在同工同酬的原則下,一律以參加到勞動戰線上去”的批語。第三,普及教育,提高婦女的文化水平。主張女子享有與男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權利。毛澤東認為,中國婦女之所以被封建的羅網牢牢束縛,沒有獨立的人格和自由,其根源就在於“全中國二萬萬女子一字不識”而女子隻有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謀取治生之路,才能衝破封建的羅網,最終實現男女平等。第四,發揮婦女“半邊天”的重要作用 。毛澤東在革命的鬥爭中認識到了婦女“半邊天” 的作用,在關係到根據地生死存亡的經濟鬥爭中,廣大農村婦女擔當了紡織大軍的主力,顯示了中國婦女的偉大作用,提高了自身的價值。解放戰爭中,中國婦女一如既往,成為農村勞動的主力,擔負起發展農村經濟、支援人民戰爭的重任。第五,重視培養和造就婦女幹部隊伍。新中國成立,中國婦女參與建國大業。宋慶齡擔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蔡暢、何香凝當選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區夢覺為中央婦女工作委員會委員,許廣平任政務院副秘書長,史良任司法部部長,李德全任衛生部部長,何香凝任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張琴秋任紡織工業部副部長等。中國婦女的傑出代表參與國家決策和管理,標誌著新中國婦女真正站立起來了。毛澤東婦女解放理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新中國婦女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結論:李大釗為代表的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奠基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經過中國共產黨“二大”到“四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已見雛形,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係統化,標誌著這一理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