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3)

第一章

歐陽修其人其事

歐陽修,出身於一個封建小官吏家庭,四歲喪父,家境貧寒,生活拮據。他的母親鄭氏親自教他讀書,以蘆葦杆代筆,在沙上寫字。鄭氏還常對歐陽修講述父親生前廉潔仁慈的故事,使歐陽修從小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歐陽修成長為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歐陽修自幼酷愛讀書,常從城南李家借書抄寫,他天資聰穎,又刻苦勤奮,往往書不待抄完,已能熟讀成誦。少年時期,他學習寫作的詩賦文章,已是思想成熟,文筆老練,有如成人。他的叔父從他身上看到了家族振興的希望,曾對歐陽修的母親說:“大嫂不要因為家貧子幼而擔心,這個孩子誌向不凡,將來要光大我們歐陽氏家族的門楣,也就指望他了,這孩子將來的聲名定能重於當世。”十歲的時候,歐陽修從李家借得唐人《昌黎先生文集》六卷,酷愛其文,手不釋卷,為日後北宋詩文革新運動播下了種子。

宋仁宗天聖八(1030)年,歐陽修進士及第,次年被朝廷任命為西京洛陽留守推官。西京洛陽距離都城開封不遠,是當時北宋王朝的陪都,一直是文人名士彙聚之地。歐陽修和洛陽才子飲酒賦詩,悠遊山水,很快結交了一批誌同道合的朋友。他與當時詩文已經聞名於世的梅堯臣、尹洙等人成為至交,常常聲同氣應,切磋詩文。尹洙的古文修養極高,一次,西京留守錢惟演修建的“雙桂樓”竣工,邀請謝絳、尹洙和歐陽修三人同時作記。謝絳行文用了五百字,歐陽修也用了五百多字,而尹洙卻隻用了三百八十來字就完成了文稿,並且言簡而事備,這讓歐陽修大為敬佩。歐陽修本來就不好時文,為入仕途才違心製作,如今既然已入仕途,又有許多古文同道,於是毫不猶豫地拋棄了時文,重修古文。他以文會友,學習眾人之長,不久,他重新作記,不僅在字數上少於尹洙的文章,而且內容也更加精煉。尹洙驚歎不已,逢人便誇歐陽修的成就是一日千裏。

人生奮鬥的訣竅,就是要善於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而所謂核心優勢就是一個人跟別人比較起來,他真正的優勢到底是什麼,他能不能把自己的資源都集中到這個優勢上來。這就要求先給自己定位,看看自己有哪些過人之處,看看自己有什麼潛能,看看自己的興趣何在?在生活中,經營自己的長處,會給自己的人生增值,經營自己的短處,隻能讓自己的人生貶值。歐陽修深諳其中的奧妙,在努力經營自己的長處的過程中,通過對古文的複興和修煉來提升文章的質量,也讓自己在眾多時文大家中脫穎而出,成為最優秀的一個。

趙宋王朝是文人的天堂,由於社會秩序相對穩定,經濟繁榮,政治環境較前代各朝寬鬆了許多,朝堂之上也產生了一些民主氣氛,思想也空前的活躍。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造就了如範仲淹、歐陽修、王安石、包拯、蘇軾等一大批文化精英。在這其中我們要探討的人物是歐陽修。歐陽修的道德文章都應該是令萬眾矚目的,在當時可謂是“天下翕然而師尊之”,至今還無人敢攖其鋒。

歐陽修為官剛正不阿,堅持原則,遇事則不肯俯仰隨人,能堅持己見,其中有個典型的案例,宋仁宗景祐三年即公元1036年,範仲淹對朝廷中的那些幸進之徒奔走於宰相呂夷簡門下的行為深為不滿,並嚴厲指責了呂夷簡的任人唯親、結黨營私的不法行為,同時把他精心繪製的百官聯絡圖上奏給仁宗皇帝,目的在於提醒皇帝整飭朝綱,嚴肅吏治。誰料他不但沒有達到目的,恰恰相反,捅了馬蜂窩,自己卻被狠狠的蟄了一下,然後被趕出朝廷,貶往江西饒州。當時朝廷上較為開明的官員對範仲淹的被貶深表同情,而擔任禦史的高若訥為了迎合呂夷簡,不僅沒有絲毫同情之意,反而落井下石,在一個私人宴會上詆毀範仲淹,認為範仲淹是咎由自取、罪有應得。高若訥幸災樂禍的嘴臉激怒了旁邊的歐陽修。歐陽修義憤填膺,當即就草擬了一份叫《與高司諫書》的檄文,對高若訥利欲熏心、文過飾非、諂媚權貴的行經給予嚴厲的痛斥。不料這封措辭尤其激烈的建議書激怒了高若訥。使這個人格卑微、心底陰暗的小人將歐陽修寫給他的私人信件交給了朝廷,歐陽修終因這封信件而被貶到湖北宜昌的一個荒僻小縣擔任縣令去了。

據說,後來清朝乾隆皇帝讀了歐陽修的《與高司諫書》這篇文章後拍案叫絕,給歐陽修八個字的評價“凜凜正氣,可薄日月”。但也不難看出,在乾隆皇帝拍案叫絕中也多少流露出惋惜之情,言外之意,歐陽修畢竟太年輕了,不知道朝廷的這些官僚千古一轍,大抵都是如此。歐陽修也是“少所見,多所怪”,才寫出了這樣憤激的文章。乾隆說這番話時的心情我們完全可以理解。不過他可以對他的臣子失望,但他對歐陽修不能有所貶抑。歐陽修一生還是擔得起“正氣凜然”四個字的。即使他後來閱曆豐富了,見多識廣了,仍不失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