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葫蘆素B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口腔速溶膜的製備、表征和抗腫瘤活性研究(1 / 3)

葫蘆素B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口腔速溶膜的製備、表征和抗腫瘤活性研究

製劑與炮製

作者:於超 肖雲芝 徐平華 戴領 韓晉 袁海龍

[收稿日期] 2014-01-17

[基金項目]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122176);教育部歸國人員啟動基金項目(20101561);國家“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2013ZX09J13109-06C)

[通信作者] *韓晉,Tel:(0791)66933225,E-mail;*袁海龍,Tel:(0791)66933367,E-mail

[作者簡介] 於超,碩士研究生,E-mail

[摘要] 該研究製備了葫蘆素B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的口腔溶吸膜,考察了葫蘆素B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利用口腔速吸膜固化前後的包封率、粒徑、Zeta電位、多分散性係數、膜劑的外觀形態、崩解時限以及葫蘆素B在小鼠的體內藥效學性質。該研究中製備的速溶膜外觀呈均勻的淡黃色,可以在30 s內完全崩解,固化後的葫蘆素B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在室溫下儲存120 d後,包封率、粒徑、Zeta電位和多分散性係數分別是(43.36±2.12)%,(108.82±5.28) nm,(-34.18±1.07) mV,0.088±0.012;未固化的葫蘆素B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則分別是(41.26±2.22)%,(181.82±4.48) nm,(-30.67±0.81) mV,0.092±0.012。包封在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後,葫蘆素B溶解度明顯提升。相較於葫蘆素B混懸液,包封在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中葫蘆素B對腫瘤細胞的生長抑製率明顯提升。利用口腔速溶膜固化前後葫蘆素B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對小鼠腫瘤的抑製率沒有明顯改變,分別是(93.17±0.43)%,(93.24±0.21)%。實驗結果說明說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可以有效提高葫蘆素B在小鼠體內的抗腫瘤活性,利用口腔速吸膜固化後膠束穩定性明顯提高且葫蘆素B的藥效學性質沒有明顯改變。

[關鍵詞] 難溶性藥物;葫蘆素B;膠束;口腔速溶膜;固化;藥效學

葫蘆素B(cucurbitacin B,CU)是一種從葫蘆科等植物中分離得到的極具潛力的抗腫瘤活性物質。但CU不溶於水,口服吸收不佳,且對胃腸道有刺激作用[1]。本研究利用磷脂膽酸鹽混合膠束(sodium deoxycholate/phospholipid mixed micelles ,SDC/PL-MMs)增大CU的溶解度,提高胃腸道中的吸收,並可降低對胃腸道的刺激,是一種理想的載藥係統[2-5]。但SDC/PL-MMs是液體製劑,長期儲存膠束顆粒容易聚集沉降,故需固化。口腔速溶膜是一種與口腔速崩片相似的給藥係統,但製備更簡單、經濟。難溶性藥物製成口腔速溶膜存在載藥量不均一的問題[6]。口腔速溶膜和SDC/PL-MMs 2種劑型結合可以使2種劑型優勢互補。本研究探討了結合使用2種劑型對CU在小鼠體內抗腫瘤活性的提高以及綜合使用時製劑的穩定性。

1 材料

超聲儀(KQ-100E, 昆山市超聲儀器有限公司);磁力攪拌器(85-2, 常州國華儀器有限公司);Zeta粒度儀(3000SH,英國馬爾文儀器有限公司);透射電鏡(Tecnai G2 F30,荷蘭FEI公司);高效液相色譜儀(LC-20A泵,SPD-20A檢測器,日本島津公司)

葫蘆素B(質量分數>60%,南京澤朗醫藥科技有限公司);5-氟尿嘧啶注射液(5-FU,西安海欣製藥有限公司);磷脂(質量分數>95%,上海愛康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去氧膽酸鈉(上海研生生化試劑有限公司);羥丙甲基纖維素(HPMC,K-50,安徽山河藥用輔料股份有限公司);低取代羥丙基纖維素(L-HPC,HL-21,上海昌為醫藥輔料技術有限公司);微晶纖維素(MCC,西安北方惠安精細化工有限公司);PEG400(遼陽華興藥用輔料廠);高效液相色譜用甲醇為色譜純甲醇(美國Promptar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昆明小鼠,雄性,18~20 g,北京軍事醫學科學院動物實驗中心提供,動物合格證號SCXK-(軍)2012-0004。

2 方法

2.1 CU-SDC/PL-MMs的製備 0.74 g磷脂用20 mL乙醇溶解後,在氮氣下吹幹大部分有機溶劑,再常溫置於真空幹燥箱中除去微量的有機溶劑,即製成脂膜。之後用100 mL PBS(pH 7.4)將0.62 g脫氧膽酸鈉溶解製成膽鹽溶液,將脂膜與膽鹽溶液在45 ℃水浴中超聲混合45 min,即得澄清透明的空白SDC/PL-MMs。之後將過量的CU添加到空白SDC/PL-MMs溶液中,以氮氣密封,使用磁力攪拌器在室溫下攪拌24 h後,用0.45 μm微孔濾膜過濾除去多餘藥物粉末即得CU-SDC/PL-MMs [7]。

2.2 CU-SDC/PL-MMs速溶膜的製備 將4.02 g HPMC加入40 mL的CU-SDC/PL-MMs溶液中,在60 ℃的水浴中使之溶脹形成透明的黏稠液體,之後依次加入0.46 g L-HPC,0.12 g MCC,1 mL PEG400,同時高速攪拌使之混合均勻,真空除去氣泡後在光滑表麵鋪展成一層厚約0.15 mm的薄膜,在真空幹燥箱中幹燥後即得CU-SDC/PL-MMs速溶膜[8]。

2.3 CU-SDC/PL-MMs速溶膜崩解時限的考察 取6片2 cm×2 cm的CU-SDC/PL-MMs速溶膜,參考《中國藥典》2010年版二部附錄ⅩA中的方法進行崩解時限的考察,平行測定3次。

2.4 CU-SDC/PL-MMs穩定性的考察 使用Zeta粒度儀測定CU-SDC/PL-MMs的粒徑(Z-AVE)、多分散性係數(PI)和Zeta電位。測量的固定角度90°,測定溫度25 ℃。測量前將樣品用雙蒸水溶解稀釋,使膠束顆粒達到所需的濃度以用於分析。各樣品平行測定3次。

固化前後CU-SDC/PL-MMs的包封率采用高效液相法測定。色譜條件:Pinnacle DB C18色譜柱(4.5 mm×250 mm,5 μm),預柱Alltima C18柱(4 mm×20 mm,5 μm)。柱溫25 ℃,DAD檢測波長228 nm。流動相甲醇-去離子水(68∶32);流速1.0 mL·min-1,進樣量20 μL。

包封率測定的具體步驟:取靜置CU-SDC/PL-MMs溶液的上清液過0.45 μm微孔濾膜,向濾液中加入甲醇,在超聲儀中超聲20 min,徹底破壞CU-SDC/ PL-MMs的膠束結構之後在離心機中以16 000×g的轉速離心10 min,取上清液過0.45 μm微孔濾膜後,注入HPLC儀中。固化在速溶膜中的CU-SDC/PL-MMs實驗前需用適量雙蒸水將其溶解,其餘步驟與上述相同。各樣品平行測定3次。包封率=膠束中的載藥量/總加藥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