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子彈試爆影像拍攝揭秘(1 / 2)

原子彈試爆影像拍攝揭秘

鉤沉

作者:楊映梅

原子彈與氫彈研製成功對新中國意義重大,本文作者楊映梅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的攝影師,親曆了當年試爆的拍攝工作,克服重重困難,才留下了今天彌足珍貴的影像。

舊機器中找到一台高速攝影機

1964年接受原子彈與氫彈試爆的拍攝任務時,非常神秘,去什麼地方,拍什麼東西,一概不知。作為軍人,我們習慣了這種受命的方式,把它看得很平淡。隨著時間的推移,終於得知是拍大爆炸,隻能在遠處拍。帶隊的領導是攝影行家,他知道拍核爆炸會碰到很多難題,所以才向我們交了底。

得知這個消息,我們特別高興,自豪之情難以言表。立下軍令狀後,大家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拍攝的準備工作中。身為八一廠的拍攝人員,部隊所有的新武器、新裝備都見過,拍過,而原子彈爆炸的拍攝對我們來說著實還是盲區。

據專家說,原子彈爆炸瞬間的閃光,能頂上千個太陽的亮度。為控製曝光問題,我們自製了一套深淺不同的阻光鏡,並做了一係列試驗,克服了膠片曝光的難題。據傳,美國拍第一次核試驗,動用了上百台機器。我們家底薄,但薄有薄的辦法。我們從已退役的陳舊機器中挑選了數台,最令人興奮的是,找到了一台高速攝影機。經過改裝、整修,並反複試驗,高速攝影機的頻率達到了每秒200格左右,總算符合了要求。經過拚湊,最後投入這次拍攝的機器有十多台。

進入核試驗場(新疆羅布泊),我們被安排在核試驗指揮機關的駐地720兵站。作為這次核試驗的總指揮,總參副總參謀長張愛萍專門來我們帳篷噓寒問暖,並對拍攝相關事宜做了安排和部署。

用遙控方式拍爆炸

拍爆炸不能靠近,隻能用遙控方式,我們事先將攝影機安裝在選定的位置上,拍攝指令則由主控站統一下達。

在爆心附近的兩個工號裏,我們共安裝了四台機器,高速攝影機也在其中,將四台機器做了分工,鏡頭焦距、光圈、頻率做了統一的調整。膠片的感光度、鏡頭用的阻光鏡和頻率都是互相影響和製約的,不允許有半點差錯。

臨近試驗時間,全軍各科研單位在場區設置了各自的項目,其中有飛機、大炮、艦艇、坦克、車輛等,場麵壯觀,臨戰氣氛濃厚。這個“露天展覽會”是落實周總理“一次試驗,全麵收獲”的指示而安排的。

清場的最後時刻,我們跟隨基地司令員張蘊鈺等來到鐵塔下的控製室做最後的檢查,室內不準外人進去。當首長從室內出來後,一扇厚實的大門徐徐關上,紅底黃字的“響”字標語覆蓋了整個門臉,極為醒目。事後得知,這是毛主席在一份請示報告中的批語,“原子彈是嚇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嚇人的,就早響”。

爆炸當天,對攝影人員的位置、任務做了分工,我的位置在720主控站外,距爆心7.2公裏,主要負責拍蘑菇煙雲。

耳朵裏傳來倒計時報數,我提前兩秒打開機器,白光過後,露在外麵的皮膚有很強的灼熱感,幾秒鍾後,聽到驚雷般的巨響。取景框中的火球不斷變幻,翻滾升騰,逐漸形成了蘑菇煙雲,景象蔚為壯觀。隨著圖像的變化,我用變焦鏡頭不斷切換景別。當煙雲升到一定高度,我機器中的膠片也拍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