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進中南海演話劇
親曆
1956年春天,北京舉行全國第一次話劇彙演,全國大概有50多個劇院、劇團參賽。我所在的話劇團是個遠在大西北、成立僅兩年、默默無聞的劇團——甘肅省話劇團。
我們提前一個月進京,住進北京當時最新、最好、最現代化的首都劇場。這個劇場是德國人設計的,舞台可以轉動。三層樓內有數不清的廁所,但都是坐式馬桶,對我們這些土包子來說,真是太不習慣了。我們認為別人的屁股坐過的地方是最髒的,自己無論如何也坐不下去,隻好蹲在馬桶座上。現在回想起來,當時要是有座墊紙就好了。
此前,北京電影廠和中央歌劇舞劇院當時各派兩名編劇到甘南藏族草原體驗生活,收集素材,我團也派了兩位編劇一起去。在草原上生活了近一個月後,北影拍了部電影叫《金銀灘》,歌劇院演出了一台歌劇叫《草原之歌》,他們的劇本大同小異,故事大概內容是:兩個部落過去為爭水草牧場成冤家,是世代仇敵,兩世仇部落青年男女卻相愛了,在當地幹部勸導下,兩部落和解,相愛男女得以在一起。這完全是莎士比亞《羅密歐與茱麗葉》舊瓶裝新酒的翻版。
而我團的劇本完全擺脫了這種公式化、概念化的模式,話劇名叫《在康布爾草原上》,真實反映了在共產黨正確民族政策的照耀下,漢族與其他兄弟民族消除隔閡,緊密團結,一齊走上了建設新生活的幸福道路。
為獲得更好的表演效果,我們在北京重新製景、重新製作服裝,反複修改劇本。我們的努力得到回報,在之後的彙演中,榮獲五個項目第一名、兩個項目第二名的好成績,論得獎數量,僅次於總政話劇團陳其通編導的《萬水千山》,用今天的話說是“爆了冷門”。
那一晚,我們演出完時,突然接到通知:“不要卸妝,不要脫服裝,到休息室等待,有人接見。”沒有想到接見我們的竟然是周恩來總理!周總理非常平易近人,和我們五六十個演職員一一握手。我當時是劇團年齡最小的一個,飾演部落頭人的兒子,最後被壞人刺了一刀。周總理和我握手時開玩笑地問:“刺痛了嗎?刀傷好沒好?”引得大家笑起來。
周總理親切地問:“劇團成立多久啦?你們都是哪裏人呀?你們的工資夠花嗎?”並表示,“國務院準備給全國文化事業單位免去三年稅收,來減輕你們的負擔,鼓勵大家更好地發展文化藝術事業。這次把全國的話劇人才請到北京來,就是讓你們互相學習,交流經驗,提高藝術質量。話劇演員也要向京劇演員一樣,要有真功夫、台詞功力和文學藝術修養。話劇話劇,首先要把台詞說好。”
周總理還把站在門口的戲劇家萬家寶(曹禺)介紹給大家。我們請周總理和曹禺上坐,大家興致勃勃地聊起來。周總理聊到興頭上,還跟我們說起他年輕時的“戲事”:“我年輕在天津南開上學時,和萬家寶也非常熱愛演話劇,那時叫文明戲,沒有女演員,我倆就男扮女裝。”
這時警衛員湊近總理耳語,提醒他時間太晚了,應該回去休息了。但是,總理精神十足,沒有任何倦意,話也愈來愈多。
警衛員看總理說話多了,一定有點口渴,開門從汽車後備箱拿來水,讓總理喝。總理一邊喝水一邊說:“我有個想法,想把你們這台戲介紹給毛主席看,如果有可能,我會通知你們。”聽完大家興奮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