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明代“土豪”的奢華生活(1 / 2)

明代“土豪”的奢華生活

往事

作者:劉十九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在江蘇蘇州,文徵明的曾孫文震亨完成了十二卷《長物誌》。這是一本論述建築、園藝、賞玩、飲食之趣的書,換言之,是一本關於品位的書。晚明之世,商業繁盛,崇尚節儉的風氣早已被奢靡風尚所取代。江南富庶之地,富商大賈雲集,競相以豪奢為勝。作為詩書傳家的士大夫,文震亨自然看不上這些富豪的惡劣品位,要以此書匡扶風雅。他的好友沈春澤也忍不住出言諷刺:“近來富貴家與一二庸奴、鈍漢,沾沾以好事自命,每經鑒賞,出口便俗,入手便粗。”有錢而無文化、無品位,在“真才真情”的文人眼中,這些富貴人無疑就是“土豪”。

奢靡之風遍江南

嘉靖以來,工商業勃興,許多人因此發財致富。當時的徽商以魚鹽為業,家中白銀有上百萬兩,家產二三十萬的不過是中小商人。而明初崇尚儉樸的風氣逐漸消退,富豪們開始享受、炫耀生活。

嘉靖時的戲曲理論家何良俊記得,以前鬆江府的宴會,隻是“果五色、肴五品而已”,隻有貴客蒞臨,或者新結的親家上門,才添“蝦蟹蜆蛤三四物”,一年不過一二次。而當時,尋常宴會的菜品數目不僅翻了一倍,而且一定要“水陸畢陳”,還要尋覓遠方珍品,以勝過他人。

明末一名紳士宴請當地總兵,宴席上雞鵝以一對為一盆,水果高六七尺,甘蔗牌坊下可走三四歲兒。

當時的富豪在口腹之欲上花樣百出,且以殘酷為樂。譬如烤鴨,“以鐵籠罩之,炙之以火,飲以椒漿,毛盡脫落,未死而肉已熟矣”;吃羊肉、驢肉則活割其肉,令人不忍見聞。明末的文人李漁在《閑情偶寄》中記載了當時一種吃鵝掌的方法:將活鵝鵝掌投入沸油,然後丟入水池,任其跳躍,如是數次之後,鵝掌肥厚甘甜。這些方法,被土豪們“轉相效尤,血海肉林,恬不為意”。

除飲食之外,富豪之家還在居室和服飾上互相攀比。萬曆《都江縣誌》中記載:富豪們修建宮室、蓄養姬妾,飲食和服飾跟王公貴族一樣,而“婦人無事,居恒修冶容,鬥巧妝,鏤金玉為首飾,雜以明珠翠羽,被服綺繡,袒衣皆純采,其侈麗極矣!”按照明代的規定,翡翠珠冠、龍鳳服飾是唯皇後、王妃才能穿戴的,但到了晚明,富人家的女性已經毫不顧忌。

家用器具也在這時變得精巧奢華。明代範濂的《雲間據目抄》中說,在他的少年時代,民間家具最好也隻用銀杏木塗上金漆,很少用“細木家夥”,而到隆慶、萬曆年之後,普通人家也開始喜愛精巧的家具。而紈絝豪奢之家,“凡床櫥幾桌,皆用花梨、癭木、烏木、相思木與黃楊木,及其貴巧,動費萬錢”。

最可見當時江南富豪盛況的,還是南京秦淮河。富豪之家有畫舫,以雕欄圍繞,翠紗裝飾,兩旁懸掛著綴有流蘇的羊角燈,每條船上有二十多名少年樂手,一邊張燈結彩,一邊歌舞鼓吹,連綿不絕。

古玩市場一擲千金

江南的富豪們很快將目光從飲食起居轉向了古玩,以書畫古玩標榜風雅。他們財力雄厚,往往一擲千金。當時的富商吳伯舉在揚州做生意,遇到“法書名畫,鍾鼎敦彝,輒傾囊購之,不遺餘力”,價值千金也毫不吝惜;休寧富商吳用良則出入吳會,結交名家,收購古圖畫和古董,一旦有喜歡的,就出十倍的價格。他自詡道:“出百金而內千古,直將與古為徒,何不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