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七月已過,保障性住房完成幾許(1 / 1)

觀點

作者:施 頻

2010年又過去大半年了。這期間在中國發生了不少牽動人們眼球的事情,數來數去最顯著的莫過於房地產的升降沉浮。

今年伊始,由於國人憂心如湯煮,也由於房地產“玩”得太瘋狂,國家接連出台了對房地產的調控政策。如此一來,房地產市場便出現一種量跌價滯的僵持狀態。但僅僅是僵持,回落的跡象不大。後來又傳出國家將出台更加嚴厲有效的調控措施,人們便拭目以待。

然而時至今日,新政策遲遲未出,人們又焦躁了:這調控之事會不會像往年一樣:先緊後鬆,雷大雨小,過了七月,房價重“飆”?人們的渴望心情可以理解,但上級政府的難處又有誰能理解呢。想想吧,如果一味地拚命打壓房地產市場,導致房地產萎縮,會帶來一種什麼結果呢?與房地產相關的行業也會跟著萎縮,同時,一大批基建工人和與之相關行業的工人就會先後失業,這筆帳不知有人算過沒有。

放任了房地產,老百姓買不起房、住不到房,有意見;壓製了房地產,相關行業受影響,大批工人丟了飯碗,也會出現問題。那如何才能使魚和熊掌二者得兼呢?於是有專家開出良方:由各級政府負責,大力建設保障性住房;這樣既能滿足老百姓的住房要求,又可減少因商品房建設開工不足而對相關行業及就業造成的影響。這確實是一個利國利民兩全其美的良方。為此,國家住建部在年初就向各省下達了建設保障性住房任務,國土部也於年初下達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土地供應計劃。市場觀察員和政策製定者無不翹首盼望,盼望著七月份出台的報表能傳來全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順利推進的喜訊,這樣,針對商品房出台新的調控措施就無須投鼠忌器了。可結果如何呢?

以北京為例,據有關資料顯示,在2010年的北京市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中,建設用地目標是1250公頃,投資400億元。如今半年過去了,北京僅完成今年住宅用地供應計劃的20%,其中保障性住房土地供應計劃占多少比例,人們不得而知。據透露,在5月份住建部與各地省政府簽訂2010年保障性住房工作目標責任書時,僅有海南、浙江等少數幾個省已經將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任務分派到了下屬的幾個縣市,而全國多數省份的保障性住房建設任務的分包工作依然停留在省一級。

為什麼這麼一個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攤到各級地方政府的頭上如此難以落實呢?原因是多方麵的。其一,建保障性住房對各級政府來說是隻貼不賺的事,賠本的買賣誰做?其二,建保障性住房很難反映出GDP,難以體現一級政府的政績,總覺得費力不討好。其三,建保障性住房牽涉到拆遷、安置,問題多,麻煩大,做起來往往事倍功半。

既然時間已經過去了大半年,保障房建設進度如此緩慢,對調控房地產形成了阻力,我們該如何辦呢?對症下藥:首先,上級政府要加大壓力,對建保障房不力的人和事要嚴厲問責。其次,上級部門要將建保障房列入對各級政府的考核內容,與政績掛鉤。如今對政府工作不是有許多個“一票否決”嗎,再加一個建保障房也未嚐不可。其三,要不厭其煩地向各級政府講清楚建保障房的重要性和厲害性,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認識。過去辦什麼事情都強調群眾是真正的英雄,隻要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什麼困難都能排除。今天,在建保障房這件事上則需要換種說法:各級政府才是真正的英雄,隻有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建保障房的事情才會順利有效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