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南征北戰(2 / 2)

如果沒有勸勉陛下發揚德行之忠言,則追究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怠慢失職之過。

陛下也應當自我多加深思,向群臣征詢治國良策,明鑒和采納正確的意見,牢記先帝在遺詔中的告誡。

這樣臣下就受恩非淺、感激至深。

現在為臣即將遠離陛下,起草此表,淚如雨下,不知所言是否得當。”

其實出師表大家熟悉,都說諸葛亮沒有選拔人才,蜀國無人才是諸葛亮造成的顯然不是事實,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選拔出很多人才,比如繼任者蔣琬,費禕,魏國降將薑維這些都是諸葛亮選拔,這些人才至少支撐諸葛亮死後,二十幾年蜀國江山。說諸葛亮嫉賢妒能顯然是不符合事實的。

諸葛亮親自攻打祁山軍容整齊,賞懲肅嚴,號令分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歸蜀,一時間整個關中地區震動驚懼。取得一定的成功,諸葛亮任用馬謖在街亭敗給張頜,雖然是馬謖不聽調動,但是諸葛亮是有責任的。

諸葛亮遷移西縣百姓千餘戶,退軍漢中,處死馬謖,向全軍承認錯誤,並向後主上奏說:“臣下以淺薄的才能,擔當了不能勝任的職務,親自領受君令和所賜錦旗斧鉞以激勵三軍,卻未能按照規章、嚴明軍紀,麵臨大事而猶豫決策,以致發生了街亭違背軍令的錯誤,箕穀發兵失於處事不謹慎,其責任都由於為臣用人不當。

臣下既無知人之明,考慮問題又多有糊塗之處,依據《春秋》軍事失利先罰主帥的典則,此次戰爭失誤的主要責任在臣。自請降職三級,以罰過錯。”於是後主改任諸葛亮為右將軍,代行丞相事,仍如以前一樣總管全國軍政。

這次征伐是諸葛亮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為魏國沒有想到,諸葛亮會去攻打魏國,諸葛亮斬了馬謖,而且自己自請降職。

當時就有人覺得諸葛亮不該斬馬謖,可是諸葛亮一向公正嚴明,諸葛亮當時並沒有孩子,就請求諸葛瑾把諸葛喬給自己做兒子,諸葛亮很喜愛他,但還是讓他參加艱苦的運糧工作,其實諸葛亮做什麼事情都是以身作則,殺馬謖也是這樣,從來不包庇親近的人,而諸葛亮降職,雖然實際職務和從前一樣,但諸葛亮沒有推脫過錯,其實人都是這樣看見別人錯誤容易,看見自己錯誤難,認錯更難。看曹操麵對錯誤時知錯,改錯,但是從不認錯,可見認錯其實相對來說更難。

後來諸葛亮在這年的冬天又出

征都來得快去的也快,是糧草不濟而撤退,糧草是限製諸葛亮的主要因素,但是在撤退時候斬殺了王雙。

整體上沒有成功,有小的勝利。

229諸葛亮派遣陳式領兵攻打武都、陰平。魏國雍州刺史郭淮率領眾軍準備攻打陳式,諸葛亮親自領兵進取建威,郭淮隻得退守雍州,諸葛亮於是平定武都、陰平二郡。取得了小的成功。但成就並不大。

諸葛亮吸取教訓在231年再次兵出祁山,用木牛運送物資,這次準備充分,可是卻遇到了司馬懿,司馬懿是諸葛亮一生最大的敵人,這次雖然是兩人正式交手,可在這之前就有過智謀的碰撞,比如諸葛亮想策反孟達,可是被司馬懿察覺,迅速剿滅孟達。

而這次交手,司馬懿的策略很簡單就是不交戰,堅守不出,諸葛亮被迫撤退,撤軍部隊不散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容易被追殺。可是諸葛亮做了嚴密防守。

根據魏略中記載司馬懿派張頜去追,張頜對司馬懿說:“兵法上說圍城一定要留出一條路,回去的敵人不要追趕。司馬懿不聽。張頜不得已追擊中了諸葛亮的埋伏,亂箭穿身。這是魏略當中的記載,

根據三國誌諸葛亮傳的記載根本看不出與諸葛亮交手的是司馬懿,而是張頜。為什麼會這樣三國誌的作者陳壽是蜀國人,後來歸降於晉朝,而司馬懿是晉朝的奠基者,所以有些話不方便說,其實陳壽的父親因為觸犯軍法被諸葛亮處置了,有人說是殺了,有人說是關進牢獄。

但陳壽還能相對公正的為諸葛亮做傳,拋開私人恩怨,隻從曆史的角度,國家的角度去寫已經很不簡單了。其實陳壽為諸葛亮做傳記已經冒了很大風險。所以陳壽也是了不起的。

諸葛亮回到蜀國後沒多久再次出兵,也是最後一次,縱觀諸葛亮這幾次出兵第一次時機很好,但用人失誤,其他幾次因為缺少糧草,小勝而回,也可以說沒有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