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為師請命(1 / 2)

陰鬱的氣氛漸漸地形成,壓抑的暴怒緩緩地彌漫,黃敘急得額上滲汗,華雲卻是一臉的淡然,至少外表上看不出她一絲的驚慌。

與常林的錯愕和司馬懿的冷淡有所不同,她從容得很,神色坦然地望著曹操,渾然不顧周邊眾人的反應。

——至於她為何淡然?那是有原因的。

那個原因與華佗被錯殺之因有一些關聯。

《三國誌》有一段記載,大意是:華佗因為離開家太久想回去,於是說他收到一封家書,暫時回鄉一趟。待他到家之後,又說妻子病了,因而多次請求延長假期而不返。之後,曹操三番五次寫信讓華佗回來,又下詔令郡縣征發遣送,華佗自持有才能,厭惡為人役使以求食,仍然不上路。曹操很生氣,便派人去查看,還說如果華佗的妻子真的病了,便賜小豆四千升,放寬假期期限;如果華佗在欺騙他,就將華佗逮捕押送。結果查明華佗撒謊,因此曹操派人用馬車將華佗遞解交付許昌的監獄,經過審訊驗實,華佗供認服罪,在獄中被拷問致死。

她對“持能厭食事,猶不上道”這句史載嗤之以鼻——她親眼見證的真實是:她的師傅華佗,仍以妻子生病為由,拒絕回歸,故此觸怒了曹操!

這段史記隻能側麵烘托,曆史並不一定都是真實而確切的——她還讀過有關華佗大失所望的史料:中國封建社會的時期,醫生屬於“方技”,被視為“賤業”,而華佗以醫術為業,心中常感懊悔……

這段話明顯是用來“黑”華佗的,打死她也不信——倘若師傅真的“懊悔”,他何以行醫數十年,期間還多次拒絕被舉孝廉一事?

更何況,在她與師傅相處的記憶裏,他始終是一位醫術高超的神醫,最是痛恨作惡多端的豪強,他不願做官,總是遊走於大江山河,深受廣大老百姓的愛戴。

……言歸正傳,不管華佗是不是“恃才傲物”、“咎由自取”,總之史書雖有不正確之處,卻也能從中參悟一二:華佗的罪名頂多是“欺瞞之罪”、“不從征罪”,他本不必死,然而卻身死,害他死去的最大起因是他“騙”了曹操,惹怒了曹操——假如他正大光明地說明理由,或是辭官下野,未必會釀成一個被殺的結局。

這便是當曹操質疑華雲的身份時,她會這般坦白從言、毫無壓力的由來——師傅不是“騙”了曹操才被殺的麼?那行,她就據實相告,杜絕曹操的懷疑!

身為華佗的徒弟,看見華佗被抓,作為徒弟的她豈能袖手旁觀?——她委實做不到!並且,好歹她方才醫好了曹操,也算對曹操有過“救命之恩”,她就不信曹操敢當這麼多心腹的麵前,將她“恩將仇報”!假若曹操真敢那般做法,一則傳揚開來,定會被世人不齒,二則絕對會寒了屬下的心,三則……

她暗地笑了笑:若是曹操指認她別有企圖,那她就會好好地反問反問:她一個女兒家,究竟所圖何事?是想借機敲詐勒索,還是趁機吞並奪權?

她腦中飛快地思考,第一次慶幸自己是女子的身份——畢竟女子與男子不同,至少女子能夠引起對方的憐香惜玉,勿需擔心被認為心懷不軌……

冷場片刻,曹操終於開口,說道:“老夫派人抓了他全家,為何你卻沒被抓?”

他的這席話,不平不淡,宛如在談論天氣如何,委實聽不出喜怒,卻教眾人的心中一緊,立即明白曹操這是直白地承認了他派人逮捕華佗一家的事實。

身為曹操帳下的謀士們皆都自覺地後退一步,留下一幹武將擋在他們的身前;可憐的常林,他決計料不到,他的同鄉推薦而來的小神醫卻有這麼一出身份,冷汗滲滲的同時,他為一代神醫大約就此落幕而惋惜——他並沒有想過要為華佗求情,畢竟曹操是他的主公,而華佗隻是他從未見過的醫師;至於司馬懿,他仍舊不動聲色地站在常林的身邊,神情正常得好似沒瞧見眼前的波濤洶湧;而黃敘,他神色一斂,拚命地朝華雲遞眼色,奈何華雲眼觀鼻鼻觀心,愣是不理他。